[实用新型]一种支线内跌竖管式跌水井有效
申请号: | 202021287775.9 | 申请日: | 2020-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707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丁孟达;唐冰;李强;王家元;万井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04 | 分类号: | E03F5/04;E03F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美智年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46 | 代理人: | 汪永生 |
地址: | 10012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线 内跌竖管式 跌水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支线内跌竖管式跌水井,包括跌水井主体和进水支管(6),其特征在于:所述跌水井主体包括相互连通的设置在上部的井室(1)和下部的消能池(2);井室(1)中设有进水主管(4)、出水主管(3)以及井盖(5);所述进水支管(6)包括横管(61)、弯头(62)和竖管(63),所述横管(61)的一端与井外管道连接,另一端穿进所述井室(1)与所述弯头(62)连接,所述竖管(63)设置在所述井室(1)内,该竖管(63)的上端与所述弯头(62)连接,下端将水排入所述消能池。本实用新型从排水实际需求出发,不采用任何机械装置,充分利用消能池淹没出流高效消能,解决了较大支管在大跌差下的跌水问题。本实用新型跌水井占地小,能效高,便于用在用地紧张、管网密集的支管深跌的建成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市政工程和环境保护工程所涉及的排水管网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市政排水管网的一种支线内跌竖管式跌水井。
背景技术
市政重力流排水管线均需设置检查井以满足不同工况的连接要求。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中规定(下简称排水规范),“检查井的位置,应设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排水规范4.5节规定了的跌水井设置要求:“管道跌水水头为1.0~2.0m时,宜设跌水井;跌水水头大于2.0m时,应设跌水井”。
现行《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中收录了三种跌水井的形式,分别为竖管式跌水井、竖槽式跌水井和阶梯式跌水井。其中竖管式跌水井适用于跌落管径不大于200mm的铸铁管,跌差为1~6m的污水管;竖槽式跌水井适用于跌落管径为200~600mm,跌差为1~4m的雨污水管;阶梯式跌水井适用于跌落管径为700~1650mm,跌差为1~2m的雨、污水管。上述三类跌水井最大跌差仅为6m,且6m跌差时对应的仅为不大于200mm的铸铁污水管。
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正面临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给水、排水(包括雨水、污水、合流等)、中水、电力、电缆、燃气、燃油、热力、消防、照明、通信、广电等大量的地下管线分布在市政道路上,造成浅层地下空间的极度拥挤。尤其是近些年综合管廊的大规模建设,全城雨污分流的大规模改造,考虑综合避让,污水主管线埋深通常会很深,而接入主管线的地块预留支管埋深通常比较浅,导致跌差大于6m的情况成为设计常态。于此同时,根据实际工程经验,通常污水地块预留支管管径也大于D200。
综上所述,亟需研究适用于较大接入管径、较大跌差范围的具有节地效应的排水跌水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线内跌竖管式跌水井,解决传统跌水井中未涉及的大管径、大跌差支线内跌的消能问题,同时提供具有节地效应的支线内跌竖管式跌水井的应用案例,为用地紧张、管网密集的建成区域内跌落井的设计提供参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支线内跌竖管式跌水井,包括跌水井主体和进水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跌水井主体包括相互连通的设置在上部的井室和下部的消能池;井室中设有进水主管、出水主管以及井盖;所述进水支管包括横管、弯头和竖管,所述横管的一端与井外管道连接,另一端穿进所述井室与所述弯头连接,所述竖管竖直设置在所述井室内,该竖管的上端与所述弯头连接,下端将水排入消能池。
优选地,所述竖管的下端伸入消能池,淹没出流。
优选地,所述进水支管还包括两个法兰,其中一个法兰连接所述弯头和所述横管,另一个法兰连接所述弯头和所述竖管。
优选地,所述弯头的弯曲角度为90°。
优选地,在井室内的所述进水支管的上部设有空气连通器,加大支管排水量,加速消能池的汽水旋转,减少沉泥。
优选地,所述空气连通器设置在所述弯头的上部。
优选地,所述进水支管的接入角度控制在90°到120°范围内,所述接入角度为进水支管与出水主管的夹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877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金属板材自动送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色谱吸附解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