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扇贝增殖人工礁有效
申请号: | 202021292839.4 | 申请日: | 2020-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0690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王井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超熙渔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73 | 分类号: | A01K61/73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许浩达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大连市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扇贝 增殖 人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扇贝增殖人工礁,其锥圆筒的外侧面烙印有若干个形似贝壳形状的贝壳坑,贝壳坑的形状与扇贝形状相仿,贝壳坑仿生自然状态,这种接近天然的人工海礁有利于吸引贝壳类生物、微生物、藻类附着人工礁,利于集结水生动植物,进而达到增加种群数量和生物数量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生物养殖领域,具体是涉及养殖贝类的人工礁。
背景技术
人工鱼礁是人们在海洋床沉降的模拟天然石礁的构造物,其目的是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还起着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良好环境的功能。
人工鱼礁的主要材料为碎石、混凝土、钢材等,虽然礁石形状容易人工制造,但是海洋生物仍然喜欢附着在纯天然礁石表面,人工鱼礁存在模仿自然繁殖环境不足的缺点,难以吸引更多海洋生产特别是贝壳类生物附着生殖,产量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仿真自然性、增强附着吸引力的扇贝增殖人工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扇贝增殖人工礁,包括底板、锥圆筒和顶板,所述锥圆筒的外侧面烙印有若干个形似贝壳形状的贝壳坑。
优选的,所述锥圆筒的周围开设有若干个大小、位置不一的通孔。
优选的,所述锥圆筒的外侧面缠绕有呈蜿蜒走向的铁线圈。
优选的,所述底板开设有若干个漏孔。
实施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锥圆筒的外侧面烙印有贝壳坑,贝壳坑的形状与扇贝形状相仿,贝壳坑仿生自然状态,这种接近天然的人工海礁有利于吸引贝壳类生物、微生物、藻类附着人工礁,利于集结水生动植物,进而达到增加种群数量和生物数量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扇贝增殖人工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扇贝增殖人工礁由底板1、锥圆筒2和顶板3组成。锥圆筒2的大径开口处设置圆形底板1,底板1的直径大于锥圆筒2的大径开口。锥圆筒2的小径开口处设置顶板3,顶板3连接吊钩4。锥圆筒2的周围开设有若干个通孔5,通孔的大小、位置不一,这种布局结构能够保证海水自通孔进出时,不会产生急速水流,而是使锥圆筒的内部空间成为海洋生物的避风港,有利于扇贝附着在人工礁内侧壁。
底板1开设有若干个漏孔6,漏孔用于打捞作业时排出沙子。锥圆筒2的外侧面缠绕有铁线圈7,铁线呈蜿蜒走向,铁线锈蚀后能够持续不断地向周围环境中释放铁离子,而铁离子有利于藻类的生长,起到调节海洋环境的作用。
锥圆筒2的外侧面烙印有贝壳坑8,贝壳坑8的形状与扇贝形状相仿,贝壳坑仿生自然状态,有利于吸引贝壳类生物、微生物、藻类附着人工礁,利于集结水生动植物,进而达到增加种群数量和生物数量的目的。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超熙渔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大连超熙渔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928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