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续压机上的钢带托辊有效
申请号: | 202021307174.X | 申请日: | 2020-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6287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刘池伟;陆昌余;郭海涛;赵红阳;吴淳生;胡扬州 | 申请(专利权)人: | 阜阳大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39/07 | 分类号: | B65G39/07;B65G45/04 |
代理公司: | 合肥广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9 | 代理人: | 胡丽虹 |
地址: | 2363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压机上 钢带托辊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续压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连续压机上的钢带托辊,包括辊身,辊身的外端面连接有辊轴,辊身的外圆面上开设有两个螺旋形油槽,两个螺旋形油槽在辊身的中间处呈镜像对称设置,且两个螺旋形油槽均从辊身的中间处向辊身两端延伸,位于左右两个螺旋形油槽左右两端的辊身圆周面上设置有环形储油槽,两个螺旋形油槽的外端与环形储油槽相连通,且环形储油槽的槽宽和槽深均大于螺旋形油槽;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托辊对钢带润滑更均匀效果更好,并且使用其托辊使钢带长久使用不会造成局部磨损,使整个面均匀磨损,并且其能够防止润滑油沿托辊的两端溢出,其使得连续压机的内部时刻保持清洁;整个钢带托辊结构简单、效果优异、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续压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连续压机上的钢带托辊。
背景技术
连续压机生产线是人造板生产线中最重要的核心设备,其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传动辊驱动上下两个钢带运动,从而对两个钢带缝隙间的原料进行压实。在连续压机工作的过程中,其前后两端的传动辊用于驱动钢带环行运动,同时还在钢带的内圈中设置有若干托辊,其托辊主要对钢带起到支撑和钢带调偏作用。由于钢带转速比较快,长时间钢带和托辊在高压高温状态下接触摩擦,相互容易造成磨损,为了减少托辊与钢带内表面之间磨损,会在托辊的辊身上等间距开设多个同心环形油槽。在托辊的辊身设置多个环形油槽用于储存润滑油一定程度降低了托辊与钢带之间的磨损,但是长时间工作后会发现在钢带的内表面出现与环型油槽相对应的钢带部位出现凹凸印现象,造成钢带不平整,从而使生产的纤维板板面也出现凹凸不平现象,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当钢带和托辊运行2-3年后,必须更换钢带和辊杆等设备,但钢带、辊杆价值高,使用时间短,造成生产成本上涨。
专利号为CN107415317A的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连续压机钢带支撑的托辊,在托辊的表面设置有螺旋式沟槽,沟槽用于储存钢带表面润滑油,螺旋式沟槽分为两段,两段螺旋式沟槽的旋向相反,从托辊轴向的两侧开始,至中间结束;该实用新型公开的连续压机上的托辊将传统的同心环形油槽改成左右对称的螺旋式沟槽能够解决钢带部位出现凹凸印现象,保证了钢带的使用寿命,但是由于连续压机上的托辊宽度是略大于钢带的宽度,在托辊随着钢带高速转动的过程中,如果螺旋式沟槽中的润滑油较多时,其多余部分的润滑油会随着螺旋式沟槽溢动,并从螺旋式沟槽的外端流出聚集,然后从托辊表面的两端部甩出,而由于钢带的宽度小于托辊,其滴落的润滑油会滴落在连续压机传动腔的底壁上,容易对连续压机造成污染,需要作业人员后续定期对其进行清理。因此,针对传统托辊和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托辊的不足,设计一种能有效解决以上两种问题的钢带托辊是一项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传统的具有环形油槽托辊易在钢带表面造成凹凸印以及现有具有螺旋式沟槽托辊易造成润滑油从两端甩落的不足,设计一种能够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连续压机上的钢带托辊。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连续压机上的钢带托辊,包括与钢带内表面相接触的辊身,所述辊身的外端面连接有辊轴,所述辊身的外圆面上开设有两个螺旋形油槽,两个所述螺旋形油槽在辊身的中间处呈镜像对称设置,且两个所述螺旋形油槽均从辊身的中间处向辊身两端延伸,位于左右两个所述螺旋形油槽左右两端的辊身圆周面上设置有若干环形储油槽,两个所述螺旋形油槽的外端与环形储油槽相连通,且所述环形储油槽的槽宽和槽深均大于螺旋形油槽。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辊身左右两端的圆周面上设置的螺旋形油槽均为1~2个。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螺旋形油槽的槽宽为6mm,螺旋形油槽的槽深为1.2mm,螺旋槽的螺距为50mm。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环形储油槽的槽宽为8mm,环形储油槽的槽深为1.8mm。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两个所述螺旋形油槽的起始端分别设置在辊身中间处的上下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阜阳大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阜阳大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3071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