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沿轴向可压缩的裸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2021309536.9 | 申请日: | 2020-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620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丁剑;樊晨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剑;上海启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90 | 分类号: | A61F2/90;A61F2/97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蒋雅洁;张颖玲 |
地址: | 201614 上海市松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向 可压缩 支架 | ||
本申请涉及一种沿轴向可压缩的裸支架。所述裸支架用于主动脉,由至少两种不同直径的第一丝和第二丝通过搭接交织而成,在自然释放状态下,所述裸支架具有至少30%的金属覆盖率,其中第一丝具有20~150μm的直径,且第二丝具有150~600μm的直径。本实用新型的裸支架在用于治疗主动脉瘤和/或主动脉夹层病变,通过所述支架的轴向可压缩性,在主动脉中有需要的部位提供低透液性和强径向支撑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裸支架,特别涉及针对主动脉病变,如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使用的裸支架。
背景技术
动脉血管壁是由内膜、中膜、外膜紧密地贴合构成。当动脉血管内壁局部受损时,在动脉血流的强力冲击下,逐步发生动脉血管壁中膜的剥离,使血液进入血管壁中膜和外膜之间,形成真假两个腔。最为常见的是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使动脉壁变得薄弱,随时有破裂的风险,而一旦夹层破裂,将在几分钟内导致患者死亡。
主动脉夹层根据内膜撕裂部位及扩展范围分为A型和B型两种(i.e.,Stanford分型)。A型指累及升主动脉的病变,动脉壁剥离的部位起始于升主动脉,也可发生在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近端但累及升主动脉的情况。B型指动脉壁的剥离部位发生在降主动脉,不超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近端。
主动脉瘤也是一种主动脉异常扩张的病症。主动脉瘤的破裂对于患者来说也是致命的。
因此,对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必要。
当前,对于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的治疗来说,通常有三种方案。
一种方案是采用开放性手术,进行人工血管置换。该方案目前多用于A型主动脉夹层,其缺陷是术中死亡率高,术后往往形成残余夹层(即形成B型夹层),10年内需要再次手术的比例高达9~67%。而且治疗费用很高,掌握这种手术技术的医院相对很少。加上开放性手术不适于所有患者,该方案可惠及的患者占比很小。
另一种方案是EVAR腔内介入法,也就是覆膜支架植入术。该方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死亡率低的优势,但是因为支架放置部位往往涉及主动脉弓和/或腹主动脉,而整个术中及术后不能阻塞主动脉弓的凸侧的三大分支动脉血管,以及腹主动脉处的左肾动脉、右肾动脉、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等主要分支动脉血管。常规做法是在覆膜支架相应于重要分支动脉的部位现场开孔。这一方面增加了手术的难度,需要经验丰富外科大夫来实施;另一方面一旦放置时定位不准确,或释放过程中发生支架移位,堵塞了重要的分支血管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此外,支架在术前被改造,生产厂商可能以此拒绝提供质保服务。
第三种方案是近期提出的一种采用密网支架进行全主动脉腔内介入的方案。与EVAR腔内介入法不同,该方案不采用机械封堵假腔的机制,密网支架不明显阻碍血流通过,而是通过在病变血管内壁形成对血液流动的阻碍,改变假腔中血流动力学,降低其中压力,促进腔内血栓化,来达到治疗目的。该方案由于采用密网支架,与EVAR腔内介入法相比,不但同样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死亡率低的优势,而且密网支架不会明显阻塞血流向分支动脉输送,从而大大降低了手术难度。因此,具有普通经验的医生就可实施。
然而,该类支架的治疗效果不够理想,由于血管内壁的破口未被完全封堵,并不能总是形成理想的腔内血栓。此外,目前的密网支架仍难以应用于所有的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的病变类型中,尤其是难以应用于A型主动脉病变。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升主动脉,该部位血管内径因病变显著增大,通常可达38~55mm。如此大直径的密网支架无法径向压缩至很小的直径,因而往往需要更粗的传输系统。这造成传输系统较难通过直径相对较细的股动脉来实施放置,尤其对于血管相对更细的亚洲人,甚至导致无法实施。为了缩小支架压缩状态下的直径,可使用较细的丝来编织支架,但是这导致支架的径向支撑力不足以起到治疗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剑;上海启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丁剑;上海启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3095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