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交联聚乙烯绝缘低烟无卤计算机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2021313601.5 | 申请日: | 2020-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1328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黄少成;范春燕;石帮根;王荣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上电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17 | 分类号: | H01B7/17;H01B7/18;H01B7/02;H01B3/44 |
代理公司: | 重庆百润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9 | 代理人: | 杨光 |
地址: | 23833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联 聚乙烯 绝缘 低烟无卤 计算机 电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交联聚乙烯绝缘低烟无卤计算机电缆,包括若干线束、中心架和外包层,所述线束包括若干导电芯、绝缘套和屏蔽层,所述绝缘套包裹在导电芯的表面,所述屏蔽层包裹在绝缘套的表面,所述线束的中间设有中心架,所述线束呈环形固定连接在中心架的表面,所述线束的表面包裹有外包层,所述外包层包括包带、交联聚乙烯绝缘层和低烟无卤护套,所述包带缠绕包裹在线束的表面,所述交联聚乙烯绝缘层位于包带的表面,所述低烟无卤护套套接在交联聚乙烯绝缘层的表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线束的中心处设有中心架,方便对线束进行固定,提高线束彼此之间的稳定性,避免电缆在挤压或碰撞的过程中的发生移位或损坏,提高电缆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交联聚乙烯绝缘低烟无卤计算机电缆。
背景技术
上世纪60年代大型工程建设和自动化控制系统都采用传统的PVC绝缘控制电缆和信号电缆,当时的主要功能是连接继电器、断路器、指针式仪表和信号灯等。随着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遥测遥控技术的不断发展,此类电缆被广泛地应用于发电、冶金、矿山、石油化工、交通和科技国防等领域,作为计算机网络(DCS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检测装置和仪器仪表连接用电缆。因此类电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密切联系,电缆的名称由“控制和仪表电缆”“数据传输控制和仪表电缆”、“计算机用控制电缆”逐渐向“计算机电缆”演变。和数字通信用的5、6、7号缆等计算机网络电缆不同,计算机电缆一般归于电气装备线的范畴,适用于交流额定电压450/750V、直流1000V及以下,要求抗干扰能力较高的使用场合。
目前,市场中的计算机电缆内多包括有多根线束,由于线束间缺乏固定支撑的结构,容易导致电缆在受到外力挤压时导致内芯损坏,带来使用上的安全隐患,且电缆外层的橡胶在燃烧时会排出有毒气体。为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技术方案给予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联聚乙烯绝缘低烟无卤计算机电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缆内的线芯缺乏固定,且外套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交联聚乙烯绝缘低烟无卤计算机电缆,包括若干线束、中心架和外包层,所述线束包括若干导电芯、绝缘套和屏蔽层,所述绝缘套包裹在导电芯的表面,所述屏蔽层包裹在绝缘套的表面,所述线束的中间设有中心架,所述线束呈环形固定连接在中心架的表面,所述线束的表面包裹有外包层,所述外包层包括包带、交联聚乙烯绝缘层和低烟无卤护套,所述包带缠绕包裹在线束的表面,所述交联聚乙烯绝缘层位于包带的表面,所述低烟无卤护套套接在交联聚乙烯绝缘层的表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包带呈45°斜向均匀包裹在线束的表面,所述包带呈顺时针方向均匀缠绕在线束的表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交联聚乙烯绝缘层的内部嵌入连接有引流线,所述引流线呈环形分布在线束的外侧边缘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交联聚乙烯绝缘层的厚度为1.2-1.5mm,所述交联聚乙烯绝缘层的内部设有均匀分布的气泡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中心架的端面呈三角形且侧边开设有弧形槽,所述中心架的中心开设有镂空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线束的中心处设有中心架,方便对线束进行固定,提高线束彼此之间的稳定性,避免电缆在挤压或碰撞的过程中的发生移位或损坏,提高电缆使用的安全性,通过在电缆的表面设有低烟无卤护套,降低电缆燃烧过程中排放的有毒气体,提高电缆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交联聚乙烯绝缘低烟无卤计算机电缆端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心架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上电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华上电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3136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