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抹茶点茶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21318642.3 | 申请日: | 2020-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462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华;张华峰;彭元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47J31/52 | 分类号: | A47J31/52;A47J31/56;A47J31/46;A47J31/6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李鹏威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茶点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抹茶点茶机,包括机体、机盖和控制器,机体内设置有加热杯和点茶杯;加热杯上设置有加热器,加热器用于对加热杯内的水进行加热;加热杯内设置有温度采集器;点茶杯的底部设置有称重装置,称重装置用于称量抹茶的重量值;加热杯与点茶杯之间通过导水管连通,导水管上设置有水泵和流量采集器,流量采集器用于采集进入点茶杯内的水量值;机盖上设置有能伸入点茶杯内的茶筅搅拌器,茶筅搅拌器包括设置在机盖上的驱动装置和连接在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上的茶筅;加热器、温度采集器、驱动装置、称重装置、水泵和流量采集器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能保障传统抹茶点茶的风味、品质和营养价值,又具有安全、实用、高效、便捷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抹茶点茶机。
背景技术
抹茶,又称末茶,是将茶树遮荫覆盖后采摘的鲜叶经过蒸青、干燥、研磨等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具有特定粒度、化学组成和风味的茶叶粉末。独特的加工制作工艺使得抹茶最大程度地保存了茶叶的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表现出特殊的感官品质特征和营养保健价值。研究表明,抹茶富含蛋白质、茶氨酸、叶绿素、膳食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黄酮类化合物等营养物质与活性成分,而咖啡因、茶碱等含量较低,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维持血压和血糖稳定、提高记忆力、缓解紧张情绪与压力等功效(参见Kurauchi et al研究的Anxiolyticactivities of Matcha tea powder,extracts,and fractions in mice:Contributionof dopamine D1 receptor-and serotonin 5-HT1A receptor-mediated mechanisms[J].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2019)。
抹茶最早起源于我国唐代,在宋代达到鼎盛阶段并传入日本。唐宋年间,抹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明清时期,抹茶逐渐衰落,被茶叶(非粉末形式的茶树叶、芽)取代。茶叶的饮用(食用)方法是“喝茶”,即冲泡茶叶后喝茶汤、弃茶渣,而抹茶则为“吃茶”,即冲调抹茶(点茶)后茶、水全部摄入。明清以来盛行的饮茶方式(茶叶冲泡)具有相应的优点,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缺点:1)饮茶后产生的茶渣需要处理,繁琐费事,这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喝茶的重要原因之一;2)茶叶冲泡时仅有35%-70%的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溶入到茶汤中,30%以上的营养物质与活性成分随茶渣被丢弃(参见叶德萍等研究的现代抹茶的加工及应用[J].蚕桑茶叶通讯,2018;徐睿瑶等研究的日本抹茶的发展概况及其与中医茶疗的关系[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据报道,1杯抹茶的营养价值大约相当于30杯绿茶(参见李薇研究的中日茶史溯源及抹茶产业发展前景剖析[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董欢欢研究的英国营养学家称抹茶是很最好的饮品[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6)。与茶叶冲泡不同,抹茶将“喝茶”改为“吃茶”,有利于实现茶中所含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的高效利用,并且省去了茶渣处理的繁琐步骤。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抹茶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效,抹茶产品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在全世界也渐成风靡之势。
抹茶的点茶方法十分特殊,对水温、加水量、搅拌方式、器具等均有严格要求。点茶工艺与器具(设备)对抹茶冲调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唐末宋初的茶学家苏廙在《十六汤品》中指出:“汤者,茶之司命。若名茶而滥汤,则与凡末同调矣”,对点茶用水、冲调方式、器具材料皆做出规定。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记载的点茶方法为:“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明初朱权在《茶谱》中也记载了类似的点茶方法,并将唐宋时期盛行的在抹茶碗中点茶后饮用的方式拓展为在巨瓯(茶壶)中点茶后分发饮用的方式(参见丁以寿研究的中国饮茶法源流考[J].农业考古,199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3186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追溯的加强防震防水的锂电池外壳结构
- 下一篇:气溶胶产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