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石油化工的收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324172.1 | 申请日: | 2020-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78989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迟玉源;吕金鸽;陈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B01D21/24;B01D17/0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90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石油化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石油化工的收油装置,包括装置外壳,所述装置外壳内部的下端连接有沉淀板,沉淀板上开设有沉淀槽,沉淀槽的下端通过管道连接有排渣盒,沉淀板上方的装置外壳上连接有隔板,隔板下表面的一端连接有连接有挡板,隔板上表面的一周连接有冷却箱,冷却箱内圈的侧壁上连接有斜导板。本用于石油化工的收油装置,将进油口设置在装置外壳的侧壁上,并设有挡板,在进油时,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减小进油对沉淀物的冲击,同时沉淀物均在装置外壳的底部,可以适用于连续的生产,通过驱动电机和丝杆共同工作,带动刮板将浮板下表面的油渣推送至除渣口,便于油渣集中,提高油渣的清除效率,除渣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化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石油化工的收油装置。
背景技术
在石油化工机械进行生产工作时,排出大量的机械油,并且在机械油中还含杂有水溶液以及固体废屑,为了提高后续废油净化的效率,故都需要对废油进行初步的收取,将油类物质与水溶液进行分离。现有的收油装置不能对含杂的固体物进行沉淀清理,且对于上层漂浮的油渣不能进行有效取出,导致回收的油渣纯度较低,且废油中含杂的沉淀物在罐内的内部沉淀淤积,导致罐内内壁厚度不一,影响后期油水分离的效。
中国专利CN208511956U公开了一种石油化工机械用收油装置,包括储存罐、夹套和吸油管,储存罐的内部安装有承重网,夹套位于储存罐内壁的底表面上,夹套的左侧安装的排气管从储存罐的左侧贯穿,储存罐的内部和上方均安装有传动轴,传动轴的左侧安装有第二电机,输送带的外侧设置有去油板,储存罐的上端安装有刮板,吸油管位于浮板的下方,软管的右端从储存罐的表面贯穿。该石油化工机械用收油装置,在夹套的内部注入冷水对热油进行冷却处理,加速油水的分层,搅拌叶片对夹套的内部进行清洗,避免沉淀物在夹套内沉积,刮板将去油板表面的油渣刮下,从而提高油液回收的纯度。
该申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问题,当时该申请中收装置不能连续加工,连续加工时,从底部进油,会将底部沉淀的杂质冲起,从而降低的沉淀的速度,另外去油板板仅在一处进行去渣,去油板在旋转时,势必会带动油表面晃动,造成油渣向去油板反方向移动,不利于去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石油化工的收油装置,具有能够连续加工生产,工作效果高,去渣效果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石油化工的收油装置,包括装置外壳,所述装置外壳内部的下端连接有沉淀板,沉淀板上开设有沉淀槽,沉淀槽的下端通过管道连接有排渣盒,沉淀板上方的装置外壳上连接有隔板,隔板下表面的一端连接有连接有挡板,隔板上表面的一周连接有冷却箱,冷却箱内圈的侧壁上连接有斜导板,斜导板的下端与隔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隔板的中心开设有出液口,冷却箱上端的装置外壳内设置有浮板,所述浮板的两端对称开设有除渣口,除渣口的内部通过转轴连接有除渣辊轴,浮板上表面的两端对称连接有集渣槽,浮板的上表面对称连接有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的中间位置上均连接有从动齿轮,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之间的浮板上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共同贯穿有刮板,所述刮板上开设有通孔,通孔上的刮板上对称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分别与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啮合。
优选的,所述装置外壳的上端为敞口设计,装置外壳靠近挡板的位置上连接有进油口。
优选的,所述除渣辊轴的外壁上连接有橡胶板,除渣辊轴的一端通过齿轮与电机连接,电机与浮板的上表面固定,且电机的外部设有保护罩。
优选的,所述集渣槽的一侧延伸至橡胶板的活动路径上,且集渣槽靠近橡胶板一侧的下表面连接有滤网。
优选的,所述浮板贯穿通孔,浮板的下表面与通孔的下端相接,且通孔的两侧对称连接有滚轮,滚轮与浮板的侧壁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两端的螺纹方向均相反,且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的螺纹方向相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3241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