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人体可降解的硬脑膜术中悬吊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1334386.7 | 申请日: | 2020-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7919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韩大勇;赵姝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A61B17/04;A61L31/14;A61L3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体 降解 脑膜 悬吊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体可降解的硬脑膜术中悬吊器,是针对现有悬吊方式容易造成硬脑膜损伤的缺陷所提出,其悬吊器包括:底座、定位杆、悬吊线和缝合针,底座为板状,定位杆竖直固定在底座的下表面上,在定位杆的外壁周向加工有向外侧延伸的凸起部,悬吊线的一端固定在底座的中心处,悬吊线的另一端与缝合针连接,在底座的外周边缘向底座中心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用来缠绕悬吊线的定位通槽。本实用新型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无线结、可重复多次悬吊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体可降解的硬脑膜术中悬吊器。
背景技术:
在开颅术取下颅骨后,需要将硬脑膜与颅骨分离,为防止了骨窗周边硬脑膜外出血,需要采用悬吊硬膜来止血,通常采用打结方式悬吊固定,但是悬吊后不能再次打开,如果打开需要重新悬吊,这将会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加大手术风险。如果在手术开始时悬吊硬膜,手术结束时硬脑膜因悬吊而张力增加,切口变宽无法对位缝合;如果在手术结束缝合硬膜后再悬吊硬膜,手术时术区周边硬膜外会不断的渗血,增强出血量,导致术区不清洁,同时颅骨钻孔需要将颅骨钻透,骨孔渗血,容易造成硬脑膜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现有悬吊方式容易造成硬脑膜损伤的缺陷,提供了一种人体可降解的硬脑膜术中悬吊器,该悬吊器操作方便,可有效减小硬膜损伤、不易出血、便于可反复悬吊和易于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人体可降解的硬脑膜术中悬吊器,包括:底座、定位杆、悬吊线和缝合针,所述底座为板状,所述定位杆竖直固定在底座的下表面上,在定位杆的外壁周向加工有向外侧延伸的凸起部,所述悬吊线的一端固定在底座的中心处,悬吊线的另一端与缝合针连接,在底座的外周边缘向底座中心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用来缠绕悬吊线的定位通槽。
优选地,所述凸起部为层叠设置的多层,每层凸起部纵截面呈上底大于下底的圆台型。
优选地,在底座上还开设有与定位通槽数量匹配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槽型与底座的边缘形状相同且平行,每个导向槽与其对应的定位通槽相通。
优选地,所述定位通槽与导向槽的中部相通。
优选地,所述底座和定位杆为生物医用金属材料。
优选地,所述底座为圆形、椭圆形、等边三角形、矩形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利用定位杆与骨孔之间的配合实现定位,利用底座上开设的定位通槽与悬吊线进行缠绕式固定,克服了现有悬吊需要打结,打结后不能重新松解的缺点,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无线结、可重复多次悬吊的特点。
2、本实用新型的悬吊器采用医用人体可降解吸收材料,术后无需取出,一次性使用,制作成本低、具有较高的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凸起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3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4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底座、11定位通槽、12导向槽、2定位杆、21凸起部、3悬吊线、4缝合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人体可降解的硬脑膜术中悬吊器,包括:底座1、定位杆2、悬吊线3和缝合针4,所述底座1为板状,本实施例底座1以圆形为例进行介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未经哈尔滨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3343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心电信号分线装置及心电监护设备
- 下一篇:一种引锭杆防坠自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