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海洋底栖微藻附着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338981.8 | 申请日: | 2020-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6870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徐轶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宁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沈渊琪 |
地址: | 530001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洋 底栖微藻 附着 实验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洋底栖微藻附着实验装置,包括缸体,缸体的上端设置灯具,缸体内设置一组藻类附着器,缸体的前端设置整流机构,后端设置溢流板,缸体的前端与后端之间设置用以将从溢流板处溢流而出的水抽回到整流机构的回流管,回流管配合连接回流泵。本实用新型能够达到以下目的:在室内可控条件下,模拟自然海域光照强度、光照韵律、水流强度、海水温度、海水盐度、底质介质,研究海洋底栖微藻在人工基质上的附着规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洋底栖微藻附着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海洋底栖微藻是底栖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不同于浮游型微藻,底栖微藻具有以下特点:在生活史的大部分时间营底栖附着生活,野外样品不易获得;在海底可形成底栖藻华危害底栖生态系统;许多种类和藻株能产生毒素与活性物质,毒素经食物网累积传递后,对水产品食用安全具有严重威胁。以珊瑚礁海域的底栖微藻—岗比亚藻属(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洋底栖微藻附着实验装置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海洋底栖微藻附着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缸体的上端设置灯具,缸体内设置一组藻类附着器,缸体的前端设置整流机构,后端设置溢流板,缸体的前端与后端之间设置用以将从溢流板处溢流而出的水抽回到整流机构的回流管,回流管配合连接回流泵。
所述的一种海洋底栖微藻附着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藻类附着器包括筛网。
所述的一种海洋底栖微藻附着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藻类附着器还包括藻板托架和设置于藻板托架上的筛网框,筛网设置于筛网框内。
所述的一种海洋底栖微藻附着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机构为一具有空腔的壳体结构,其内壁上端设置挡板,其朝向缸体中心一侧开设射流口。
所述的一种海洋底栖微藻附着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板的上端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多个格栅槽。
所述的一种海洋底栖微藻附着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泵设置于溢流板与缸体后侧内壁所围成的溢流腔内。
所述的一种海洋底栖微藻附着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上设置阀门。
所述的一种海洋底栖微藻附着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上设置用以安装灯具的支架。
所述的一种海洋底栖微藻附着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为万能角钢架。
所述的一种海洋底栖微藻附着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的两端分别设置加强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达到以下目的:在室内可控条件下,模拟自然海域光照强度、光照韵律、水流强度、海水温度、海水盐度、底质介质,研究海洋底栖微藻在人工基质上的附着规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宁师范大学,未经南宁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3389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