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止水带水密性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339613.5 | 申请日: | 2020-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4055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陈鸿;陈正杰;陆明;肖继涛;杨霁;任冬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3/04 | 分类号: | G01M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4 | 代理人: | 黄明凯 |
地址: | 20023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止水带 水密 试验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止水带水密性试验装置,该试验装置包括钢筋混凝土受压环、钢盖板、第一钢受拉环、第二钢受拉环、若干传力杆以及止水带安装件,形成受力自平衡系统,在不同的密闭隔腔加压注入空气或水后,可同时检测两种不同类型止水带的水密性能。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试验装置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止水带同时进行水密性试验,工作效率高,不仅如此,只需加工一套装置,节省了试验费用,从而达到经济、高效检测止水带水密性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建设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止水带水密性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下,地下工程一般设置双道防水构造,需要两套装置才能分别完成两种止水带的水密性试验问题,在增加试验成本的同时,试验效率低下。不仅如此,地下工程止水带预埋件一般采用钢板与锚筋(或锚栓)组成,止水带预埋件埋设在混凝土表面,其与混凝土接触面的水密性有时成为水密性的薄弱环节。常规水密试验采用纯钢结构受压环,无法反映止水带预埋件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水密性真实工作状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止水带水密性试验装置,该试验装置通过设置特殊的钢筋混凝土受压环、第一钢受拉环、第二钢受拉环及其连接构件,形成受力自平衡系统,在不同的密闭隔腔加压注入空气或水后,可同时检测两种不同类型止水带的水密性能。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用于止水带水密性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装置包括钢筋混凝土受压环、钢盖板、第一钢受拉环、第二钢受拉环、若干传力杆以及止水带安装件,其中,所述第二钢受拉环和所述第一钢受拉环上、下设置并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受压环的外侧,所述钢盖板盖的内缘部和外缘部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钢受拉环顶面和所述钢筋混凝土受压环顶面,在所述钢盖板、所述第二钢受拉环内壁面、所述钢筋混凝土受压环外壁面以及所述第一钢受拉环顶面的共同围合之下形成第一隔腔;在所述第一钢受拉环和所述钢筋混凝土受压环的共同围合之下形成第二隔腔;所述钢筋混凝土受压环的外周通过周向均匀分布的所述传力杆与所述第一钢受拉环连接。
所述第一钢受拉环的顶板与所述第二钢受拉环底板的接触面之间设有橡胶板。
所述钢筋混凝土受压环的外侧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预埋件、第二预埋件和第三预埋件;所述止水带安装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隔腔内的止水带上压板和止水带下压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隔腔内的上下两排限位块;所述止水带上压板和所述止水带下压板之间安装有伸缩止水带,所述伸缩止水带的上部经所述止水带上压板固定在所述钢筋混凝土受压环外侧上部的所述第一预埋件上、所述伸缩止水带的下部经所述止水带下压板固定在所述第一钢受拉环的顶板上,以将所述第一隔腔进行密封;所述传力杆的上端同所述第二预埋件固定连接、下端同所述第一钢受拉环的顶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预埋件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受压环外侧的下部;所述上下两排限位块之间安装有注浆止水带。
所述试验装置还包括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第一注水管以及第二注水管,所述第一出气管贯穿所述钢盖板以将所述第一隔腔与外界大气相连通,所述第二出气管贯穿所述钢筋混凝土受压环壁面以将所述第二隔腔与外界大气相连通,所述第一注水管贯穿所述第二钢受拉环的壁面以将所述第一隔腔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第二注水管贯穿所述钢筋混凝土受压环的壁面以将所述第二隔腔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气管、所述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一注水管和所述第二注水管上均设有阀门。
所述钢盖板的内、外缘部同所述第二钢受拉环顶板的接触面之间以及与所述钢筋混凝土受压环顶板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止水橡胶板并通过螺栓和垫圈进行固定。
所述钢筋混凝土受压环的顶部设有第四预埋件,所述钢盖板内缘部与所述钢筋混凝土受压环的接触部分位于所述第四预埋件上。
所述钢筋混凝土受压环、所述第一钢受拉环、所述第二钢受拉环的平面形状为类矩形或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未经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3396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角度可调管道组对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dPCR集成微流控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