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悬浮隧道的倾斜式吸力锚的下沉辅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385954.6 | 申请日: | 2020-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660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黄周泉;邱松;张继彪;刘占国;张洁;钟扬;富坤;傅一帆;尹燎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63 | 分类号: | E02D29/063;B63B21/27;B63B21/50 |
代理公司: | 上海湾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9 | 代理人: | 肖进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悬浮 隧道 倾斜 吸力 下沉 辅助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悬浮隧道的倾斜式吸力锚的下沉辅助装置,包括压杆架、导向机构、支座机构和配重。压杆架包括一对压杆和至少一根纵杆;一对压杆的后部各自纵向铰接一根转轴;导向机构包括两个导向气缸、两根导向杆和两组导向滚轮;两个导向气缸各自安装在一对压杆的后端;两根导向杆平行地向后倾斜地安装在两根转轴上且与两个导向气缸的活塞杆的端头铰接;每组导向滚轮各自安装在每根导向杆的前侧面上;支座机构包括两块防沉板和两个支撑气缸;两块防沉板的一端各自铰接在两根导向杆的下端;两个撑气缸各自安装在两块防沉板的顶面且铰接在两根导向杆的下部;配重安装在压杆架的前端头。本实用新型能让倾斜式吸力锚以特定的角度稳定下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悬浮隧道的倾斜式吸力锚的下沉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悬浮隧道是交通运输工具跨越被深水分隔的两岸之间的一种新型结构物,适用于所有需在水中穿行的交通运载工具,可通行火车、汽车、小型机动车和行人,还可以做成穿行各种管道和电缆的服务通道。悬浮隧道自身重力与所受浮力之间的关系,提出的结构型式大致可分为三类:浮筒式、锚固式、墩柱式。浮筒式悬浮隧道是通过锚索或锚链把隧道悬挂于水面的浮筒上,隧道重力大于浮力,垂直方向受潮位涨落影响很大;锚固式悬浮隧道是通过张力腿或锚索把隧道锚固于海床以下的锚碇基础上,悬浮隧道由悬浮管体1、锚链2和吸力锚3组成,悬浮式隧道能够悬浮于水中的的原理是将悬浮管体所受到的浮力通过锚链传递到吸力锚上。此时吸力锚将受到沿着锚链的方向倾斜向上的荷载,由吸力锚提供的抗拔力来抵抗该荷载的竖直分力,依靠锚体侧面土体的被动土压力来抵抗该荷载的水平分力。若将吸力锚设置成倾斜式,就可以充分利用锚体上部土体的重力,从而提高其所受被动土压力和抗拔力(见图1)。如何让倾斜式吸力锚按照设计的要求,以特定的角度下沉,并保证最终使得吸力锚的顶部与泥面齐平,是安装吸力锚将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用于悬浮隧道的倾斜式吸力锚的下沉辅助装置,它能让倾斜式吸力锚按照设计的要求,以特定的角度下沉,不仅使倾斜式吸力锚能稳定下沉,还能提高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悬浮隧道的倾斜式吸力锚的下沉辅助装置,包括压杆架、导向机构、支座机构和配重;其中,
所述压杆架包括一对平行地水平向设置的压杆和至少一根连接在一对压杆之间的纵杆;一对压杆的后部各自纵向铰接一根转轴;
所述导向机构包括两个导向气缸、两根导向杆和两组导向滚轮;两个导向气缸一一对应地安装在一对压杆的后端;两根导向杆平行地向后倾斜设置在一对压杆的内侧,该两根导向杆的上部各自通过铰接孔一一对应地安装在两根转轴上,并且该两根导向杆的上端一一对应地与两个导向气缸的活塞杆的端头铰接;每组导向滚轮各自通过滚轮架间隔地安装在每根位于转轴下部的导向杆的前侧面上;
所述支座机构包括两块防沉板和两个支撑气缸;两块所述防沉板水平向设置,并且两块所述防沉板的一端各自通过一根绞轴一一对应地铰接在两根导向杆的下端;两个所述支撑气缸一一对应地安装在两块防沉板的顶面,并且该两个支撑气缸的活塞杆的端头一一对应地铰接在两根导向杆的下部;
所述配重安装在所述压杆架的前端头。
上述的用于悬浮隧道的倾斜式吸力锚的下沉辅助装置,其中,所述压杆架的一对压杆的间距小于倾斜式吸力锚的直径。
上述的用于悬浮隧道的倾斜式吸力锚的下沉辅助装置,其中,所述配重为浮箱。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悬浮隧道的倾斜式吸力锚的下沉辅助装置具有以下特点:能让倾斜式吸力锚按照设计的要求,以特定的角度下沉,并保证最终使得吸力锚的顶部与海床泥面齐平,不仅使倾斜式吸力锚能稳定下沉,还能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悬浮隧道的横截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悬浮隧道的倾斜式吸力锚的下沉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3859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面研磨机
- 下一篇:新型感应加热淬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