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极芯引出片和电芯有效
申请号: | 202021387510.6 | 申请日: | 2020-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104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陈思岚;刘彦初;唐俊;王先平;吴文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16 | 分类号: | H01M50/516;H01M50/583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熊永强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极芯引出片,包括极柱连接部、熔断部及极耳连接部,熔断部连接于极耳连接部和极柱连接部之间,极耳连接部包括主体部、第一极耳连接片和第二极耳连接片,在第一极耳连接片靠近熔断部的一端与主体部的相接处开设第一缺口,在第二极耳连接片靠近熔断部的一端与主体部的相接处开设第二缺口,熔断部指向极耳连接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在第一方向上第一缺口的第一边沿到极柱连接部的距离大于第二缺口的第二边沿到极柱连接部的距离。本申请所提供的极芯引出片通过让两个极耳连接片在夹角连接处开设的缺口高度不同,从而在降低应力集中的同时,解决缺口带来的导流面积变小的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领域,特别涉及极芯引出片和电芯。
背景技术
极芯引出片作为电池设计中连接极芯和正负极柱的结构,其承担了电流传输的重要功能,通常会在极芯引出片上设计两片极耳连接片便于与极芯的极耳进行电连接。对于一些极耳连接片通常用到弯折引出的结构设计,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弯折处的应力,对此可以在弯折延处开设缺口来降低应力影响,但这也带来另一个问题,缺口的开设会导致极芯引出片导流面积的变化,影响到整个电池的充放电速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芯引出片,解决了相同高度缺口开设所带来的缺口间导流面积变小的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极芯引出片,包括极柱连接部、熔断部及极耳连接部,所述熔断部连接于所述极耳连接部和所述极柱连接部之间,所述极耳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熔断部连接的主体部和所述主体部两侧呈夹角连接的第一极耳连接片和第二极耳连接片,在所述第一极耳连接片靠近所述熔断部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的相接处开设第一缺口,在所述第二极耳连接片靠近所述熔断部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的相接处开设第二缺口,所述熔断部指向所述极耳连接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一缺口靠近所述极柱连接部的边沿为第一边沿,所述第二缺口远离所述极柱连接部的边沿为第二边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边沿到所述极柱连接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边沿到所述极柱连接部的距离。实施例中,由于极耳连接片与主体部呈夹角连接,这样在夹角连接处会发生应力集中的现象,对此在夹角连接处会开设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但是通常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都是等高度的设计,这就会导致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之间的过流面积变小,影响到整个极芯引出片的工作性能。本申请通过让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让第一缺口靠近极柱连接部的第一边沿与第二缺口远离极柱连接部的第二边沿保持一定间隔距离,形成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之间的错位设置,进而降低了开设缺口对导流面积的影响。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边沿与所述第二边沿之间的距离范围是1.5mm-2mm。由于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的开设,导致主体部在缺口处的过流面积变小,如果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在第一方向上位于同一高度或者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在第一方向上有重叠部分,则导致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之间的过流面积受到最大的减损,因此让第一缺口靠近极柱连接部的第一边沿与第二缺口远离极柱连接部的第二边沿保持一定间隔距离,即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保持一定距离,形成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之间的错位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第一缺口的第一边沿与第二缺口的第二边沿之间的距离范围是1.5mm-2mm,一方面是满足过流面积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受限于主体部尺寸,由于主体部的尺寸需要,距离范围不超过2mm。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在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之间开设减重孔,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熔断部连接,所述极耳连接片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连接片主体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连接。主体部通过在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之间开设减重孔,降低整个极芯引出片的重量,同时由主体部两侧弯折延伸出的极耳连接片与极芯的极耳进行贴合焊接,形成极耳引出片与极耳之间的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3875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