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驾驶室翻转锁止开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390267.3 | 申请日: | 2020-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800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王俊林;王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3/07 | 分类号: | B62D33/07 |
代理公司: | 淄博佳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3 | 代理人: | 李坤 |
地址: | 25513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驾驶室 翻转 开启 装置 | ||
一种驾驶室翻转锁止开启装置,属于汽车驾驶室锁止配件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传动轮(3)转动安装在锁止装置主体上,拉索(5)一端与传动轮(3)的外沿相连,另一端与锁止件(6)相连,使锁止件(6)随传动轮(3)的转动而同步摆动,开启手柄(2)的一端与传动轮(3)的侧部相连,另一端设置有操纵部(201)。本驾驶室翻转锁止开启装置通过开启手柄带动传动轮转动,传动轮通过拉索带动锁止件摆动,使锁钩与锁止轴脱离,从而实现了对锁止轴解除锁定,将传动轮的转动转换为拉索的直线运动,传动力臂明显加大,开启拉力明显降低;需要的空间更小,性能更可靠,使用过程中不会存在拉不开的现象。
技术领域
一种驾驶室翻转锁止开启装置,属于汽车驾驶室锁止配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驾驶室翻转锁止机构是现在轻型卡车的标配,驾驶室翻起后便于车辆检测、维修、保养,所以要求驾驶室锁止机构锁止后安全、牢固,驾驶室锁止机构的开启灵活、简便。目前市场中驾驶室锁止机构的开启机构为杆式结构,存在一下使用问题:1)受安装空间影响,开启拉杆形状复杂,制做困难,产品一致性难保证;2)开启拉杆通过导套导向,开启拉杆的另一端通过销轴固定在开启锁钩上,所有配合为间隙配合,开启拉杆折弯较多,分力多,传动效率低,开启时拉力较大,操作不轻便,并且各零部件之间摩擦力大;3)开启拉杆使用一段时间变形后,开启行程在临界状态下或者行程不足时,导致驾驶室开启困难,直至不能正常开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开启手柄结构简单、传递效率高,操作省力的驾驶室翻转锁止开启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驾驶室翻转锁止开启装置,包括锁止装置主体以及安装在锁止装置主体上的锁止件和锁止轴,锁止件上设置有用于钩住锁止轴的锁钩,锁止件连接有推动其对锁止轴锁紧的弹性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动轮、开启手柄以及拉索,传动轮转动安装在锁止装置主体上,拉索一端与传动轮的外沿相连,另一端与锁止件相连,使锁止件随传动轮的转动而同步摆动,开启手柄的一端与传动轮的侧部相连,另一端设置有操纵部。
优选的,所述的拉索为软轴拉索,拉索与传动轮相连的一端缠绕的传动轮上。
优选的,所述的传动轮的端面上设置有弧形的固定件,固定件与传动轮同轴设置,固定件与传动轮固定连接,拉索固定在固定件与传动轮之间。固定件将拉索固定在传动轮上,既方便了拉锁的安装紧固,又能够使拉索随传动轮的转动而绕在传动轮上,使传动轮的转动转换成了拉索的直线运动。
优选的,所述的固定件与传动轮之间设置有与圆形槽腔,拉索的端部穿过圆形槽腔后连接调节螺杆,调节螺杆连接有用于支撑在固定件上的调整螺母。通过调节螺杆可以调节拉索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的开启手柄沿传动轮的径向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开启手柄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与传动轮相切,并与传动轮相连。
优选的,所述的开启手柄远离传动轮的一端向垂直于传动轮端面的方向弯折,形成所述操纵部。
优选的,所述的锁止件为“V”形,锁止件开口背离传动轮设置,锁止件的中部转动安装在锁止装置主体上,锁止件的一端与拉索相连,另一端设置有锁钩。锁止件的中部转动安装在锁止装置主体上,形成杠杆机构,能够保证在操作时更省力。
优选的,所述的弹性元件为扭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驾驶室翻转锁止开启装置通过开启手柄带动传动轮转动,传动轮通过拉索带动锁止件摆动,使锁钩与锁止轴脱离,从而实现了对锁止轴解除锁定,将传动轮的转动转换为拉索的直线运动,传动力臂明显加大,开启拉力明显降低;需要的空间更小,性能更可靠,使用过程中不会存在拉不开的现象。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3902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