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回收焦炉上升管基座用高强截热砖及基座组合砖有效
申请号: | 202021396179.4 | 申请日: | 2020-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002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利新;邹力;李杰;张全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钢洛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29/02 | 分类号: | C10B2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1039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收 焦炉 上升 基座 高强 截热砖 组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回收焦炉上升管基座用高强截热砖及基座组合砖,所述第一高强截热砖和第二高强截热砖通过设置有凸台结构的装配外壁,可以直接组合安装在集气管基座位置使用,彻底避免了小砖砌筑带来的隔热性能差以及热气流对砌筑缝隙薄弱缓解的冲击等造成的上升管崩塌、损坏;整体成型大砖代替小砖砌筑,还简化了施工工序,减少了因施工操作不当造成的使用性能下降。所述第一高强截热砖和第二高强截热砖通道内壁设计的弯折曲面组合,使高温烟气可以平缓上升,避免了在竖直面与弯折面连接处形成高热涡流,降低了对连接处的侵蚀冲击破坏,延长了上升管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焦炉的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耐火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热回收焦炉上升管基座高强截热砖及基座组合砖。
背景技术
热回收焦炉集气系统主要由上升管、集气管和集气总管组成。上升管主要用于连接焦炉炭化室主墙上的上升火道和集气管,以便将炼焦炉燃烧室完全燃烧的高温废气送入集气管内,从而有效地利用高温废气余热发电。
现有技术中,上升管包括位于两侧的竖直管壁以及管顶和管底构成的矩形管道,竖直管壁、管顶和管底均是由相应的耐火隔热小砖砌筑而成。但是,由于上升管位于炭化室墙体上升火道和集气管的连接处,火焰、烟气对上升管管壁的冲击作用强烈,且小砖直缝砌筑结构各砌筑砖间结合力不足,上升管管壁在热气流的冲击作用下很容易形成砖间缝隙而引起热气流外泄,不仅不利于集热节能,甚至还会导致上升管管壁的崩塌和损坏。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体成型的热回收焦炉上升管基座用高强截热砖及基座组合砖。
为了便于理解和描述本实用新型,本文所述上、下、左、右、前、后均以本实用新型说明书附图示意的使用状态为标准。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回收焦炉上升管基座用第一高强截热砖,基于所述第一高强截热砖所处的位置对砖体本身的承载力和高速气流平缓、高效输送能力的要求,所述第一高强截热砖的内壁包括两个竖直侧面、第一导流侧面和第二导流侧面,所述第一导流侧面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导流竖直面和第一导流弯折面,所述第二导流侧面由下至上依次为第二导流竖直面和第二导流弯折面;
以所述第二导流侧面对应的外壁为第一装配外壁,所述第一装配外壁的截面呈“L”型,凸起处为第一凸台。
根据以上所述的热回收焦炉上升管基座用第一高强截热砖,所述第一导流弯折面为直面,第二导流弯折面包括依次相切连接的第一曲面、连接直面和第二曲面,所述第一曲面与所述第二导流竖直面相切,所述第二曲面与所述第一高强截热砖的上表面相切,既能使高速气流在通道内缓和通过,又可以使所述竖直面与弯折面缓和过渡,减少了高速气流对竖直面与弯折面连接处的冲击。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回收焦炉上升管基座用第一高强截热砖,为了平衡上升管对高温烟气的导流作用、高温烟气对上升管管壁、弯折面以及竖直面连接处的冲击侵蚀力和上升管管壁的结构稳定性,所述第一导流弯折面和连接直面的倾斜角为60-70°。
综合曲面半径对烟气流动阻力、对上升管内壁冲击力、向集气管方向的输送阻力以及上升管管壁的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曲面的半径为1-1.1m,所述第二曲面的半径为0.18-0.25m。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凸台的凸台面为矩形,即凸台上、下表面与所述第一高强截热砖底面平行,可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与以下所述第二高强截热砖配合施工,很好地完成相互承载作用,不相对滑移。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凸台设置在所述第一装配外壁上部1/2处。
根据上升管内实际的烟气流动轨迹,和上升管基座本身对承载力和烟气导流的需求,本实用新型还设计提供一种热回收焦炉上升管基座用第二高强截热砖,所述第二高强截热砖内壁有四个内侧面,其中包括三个竖直面和第三导流侧面,所述第三导流侧面从下至上依次为第三导流竖直面与第三导流弯折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钢洛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钢洛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3961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