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微砂高效沉淀池有效
申请号: | 202021424743.9 | 申请日: | 2020-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4150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李萌;陈倩;李晓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林水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C02F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高效 沉淀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微砂高效沉淀池,包括混凝区、加注区、熟化区、配水区、沉淀区、清水区、混凝区搅拌机、加注区搅拌机、熟化区搅拌机、刮泥机、微砂循环泵、水力旋流器、进水管、混凝剂投加管、微砂回流管、微砂投加管、絮凝剂投加管、硅藻土投加管、微砂再生管、污泥排放管。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传统絮凝沉淀的基础上,在工艺中添加微砂,使其与絮体高效共沉。沉淀区设计为独特的翼片式斜板,使得在斜板区域内形成多组独立的小沉淀区,提高沉淀效率。后置的硅藻土吸附区,可进一步降低COD、BOD等多种污染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微砂高效沉淀池。
背景技术
絮凝沉淀是污水处理中既基本又关键的一个步骤。其原理是利用混凝剂,使得废水中的悬浮物与胶体凝聚为絮凝体,然后与原水分离予以去除。可以减低原水浊度,去除多种污染组分。
通常情况下,絮凝池与沉淀池多为分建模式,其缺点之一为占地面积大,之二为投资建设费用高。常规高效沉淀池足以弥补上述分建式絮凝池与沉淀池的缺陷,将絮凝、沉淀过程集聚于同一设备之中,并且将沉淀区设计为斜板式沉淀的模式,依靠重力和浅池沉淀理论,可以实现污染物的快速絮凝,提高沉淀池表面负荷,缩短水力停留时间,大幅提升处理效率及出水水质。
但是,常规高效沉淀池依然存在设计弊端。其一为斜板区域排泥困难,其二为高效沉淀池主要针对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对于COD、BOD等其他污染物质去除能力有限。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新型微砂沉淀池,以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微砂沉淀池,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心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微砂沉淀池,包括混凝区、加注区、熟化区、配水区、沉淀区、清水区、混凝区搅拌机、加注区搅拌机、熟化区搅拌机、刮泥机、微砂循环泵、水力旋流器、进水管、混凝剂投加管、微砂回流管、微砂投加管、絮凝剂投加管、硅藻土投加管、微砂再生管、污泥排放管。
所述混凝区、加注区、熟化区、配水区、沉淀区依次并列设置,混凝区内配有混凝区搅拌机,加注区内配有加注区搅拌机,熟化区内配有熟化区搅拌机;沉淀区上方为清水区,下方设有刮泥机;刮泥机下方出口连接微砂再生管;微砂再生管上设有微砂循环泵与水力旋流器;水力旋流器下端连接微砂回流管,上端连接污泥排放管;混凝区内设有进水管,混凝剂投加管;加注区设有微砂回流管,微砂投加管,絮凝剂投加管;熟化区设有硅藻土投加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在加注区内投加微砂,微砂可与悬浮物,胶体有效结合,形成高密度絮凝体,以实现污染物的快速絮凝,缩短水力停留时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在沉淀区的斜板垂直向下的方向上设置翼片,使得在斜板区域内形成多组独立的小沉淀区,提高沉淀效率;该翼片的材质为PVC,厚度为3.00mm,长度为60.00mm,相邻两片翼片间隔60.00mm,翼片顶端距相邻斜板的垂直距离间隔为30.0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在刮泥机底部连接微砂再生管,微砂再生管上设有微砂循环泵以及水力旋流器,水力旋流器下方连接微砂回流管,以实现微砂的循环利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混凝区内的混凝区搅拌机为螺旋式搅拌机,加注区内的加注区搅拌机为桨式搅拌机,熟化区内的熟化区搅拌机为螺旋式搅拌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混凝区内水力停留时间为1~2min,加注区内停留时间为1~2min,熟化区内停留时间为15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在传统絮凝沉淀的基础上,在工艺中添加微砂,使其与絮体高效共沉,微砂与悬浮物、胶体的有效结合,可形成高密度絮凝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林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林水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4247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