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折叠式金属封闭母线桥外壳有效
申请号: | 202021427776.9 | 申请日: | 2020-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2118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毕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兴和电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5/06 | 分类号: | H02G5/06 |
代理公司: | 武汉惠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43 | 代理人: | 童思明 |
地址: | 438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叠式 金属 封闭 母线 外壳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叠式金属封闭母线桥外壳,属于封闭母线技术领域。由多个壳体拼接而成;壳体单元由两块上下侧板和两块左右侧板围成;左右侧板均由两块折叠侧板构成,上下侧板的左右两端且靠近左右侧板的一侧均设有第一加强型材;折叠侧板靠近上下侧板的一端的内侧设有第二加强型材,其另一端的内侧设有密封折边;第一加强型材和第二加强型材均与折叠侧板垂直,密封折边沿前后向设置且其与折叠侧板垂直,两块折叠侧板之间通过其外侧的第一铰链铰接;两块折叠侧板的密封折边顶靠在一起并紧固,其之间设有第一密封结构;第一加强型材与对应侧的第二加强型材顶靠在一起并紧固,其之间设有第二密封结构,其内侧之间通过第二铰链铰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封闭母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折叠式金属封闭母线桥外壳,主要用于室内。
背景技术
金属封闭母线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发电厂、变电站等场所,成为一种重要的输配电设备。现有的金属封闭母线外壳为矩形结构,有散件拼装工艺及焊接工艺两种。由于数控机床的普遍使用,开关设备的加工精度已达<0.1mm,10KV、35KV开关设备外壳防护等级一般为IP40,母线桥作为与开关设备配套设备,也必须满足这个要求。
如申请号为201820679303 .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金属封闭式母线桥架,包括外壳和内部的母线导体,外壳包括多个依次拼接的壳体单元,各壳体单元分别包括内外表面均设有绝缘层的桥架壳体,相邻两桥架壳体之间设有接地连通结构,接地连通结构包括所述相邻两桥架壳体上分别设有的接地安装孔,各接地安装孔中或各接地安装孔的内端孔沿处设有与相应桥架壳体导电连通的接地螺母,接地连通结构还包括位于桥架壳体外侧的接地线,接地线的两端分别通过紧固穿装在相应桥架壳体的接地螺母中的接地螺栓固定在相应桥架壳体上并与该桥接壳体接地连通。
散件拼装工艺,由多个钣金件拼装螺栓连接而成,零部件多,螺栓连接点多,拼装间隙过多导致防护等级降低,现场拼装零部件过多,工作量大。焊接工艺,由多块钣金拼装,连接处焊接成型,整体间隙小,但体积大,现场施工困难,不便于运输及运输过程中易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式金属封闭母线桥外壳,便于安装,折叠后体积小,便于运输。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式金属封闭母线桥外壳,由多个壳体单元由前至后依次拼接而成;所述壳体单元为矩形箱体结构,其前后两侧敞口且设有连接法兰1,其由两块上下侧板2和两块左右侧板3围成;所述左右侧板3由两块能向内对折的折叠侧板4构成,所述上下侧板2的左右两端且靠近左右侧板3的一侧均设有第一加强型材5;所述折叠侧板4靠近上下侧板2的一端的内侧设有与第一加强型材5配合的第二加强型材6,其另一端的内侧设有密封折边7;所述第一加强型材5和第二加强型材6均为沿前后向设置的矩形型材且均与折叠侧板4垂直,所述密封折边7沿前后向设置且其与折叠侧板4垂直,两块折叠侧板4之间通过其外侧的多个第一铰链8铰接;两块折叠侧板4的密封折边7顶靠在一起并紧固,其之间设有第一密封结构9;所述第一加强型材5与对应侧的第二加强型材6顶靠在一起并紧固,其之间设有第二密封结构10,其内侧之间通过多个第二铰链11铰接。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两块折叠侧板4的大小相同;所述第一加强型材5和第二加强型材6的宽度相等且均为25-35mm,其高度为15-25mm;所述密封折边7的宽度为25-35mm。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侧的上下侧板2上设有可开闭的检修口12。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检修口12为矩形口,其上可拆卸地设有盖板13;所述盖板13与检修口12之间设有密封垫14且之间通过第三拉铆螺母15配合螺栓紧固在一起。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两块密封折边7之间通过多个第一拉铆螺母16配合螺栓进行紧固;所述第一加强型材5与对应侧的第二加强型材6之间通过多个第二拉铆螺母17配合螺栓进行紧固;所述第二拉铆螺母17位于第一加强型材5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兴和电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兴和电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4277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