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冷进气消音器和含有其的增压中冷管路有效
申请号: | 202021434296.5 | 申请日: | 2020-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5890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罗宏锦;李锐;王宏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2 | 分类号: | F02M35/12;F02M35/10;F02B2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吕秀洁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冷进气 消音器 含有 增压 管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冷进气消音器,包括第一进气弯管、消音组件、消音器外壳、进气管外壳及第二进气弯管,所述第一进气弯管的一端与增压器可拆卸固定连接,第一进气弯管的另一端与消音器外壳固定连接,消音器外壳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进气管外壳,进气管外壳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进气弯管,第二进气弯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中冷进气管,第一进气弯管、消音器外壳和进气管外壳连接为腔体,消音组件设于腔体内,消音组件上开设有多个消音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冷进气消音器,有效消除噪声,提升整车NVH水平,消音组件模块化设计,实现多平台的通用化设计,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升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消音器,特别是涉及一种中冷进气消音器。
背景技术
乘用车搭载的涡轮增压器工作转速高,高速运转下产生的高频气流噪声,严重影响车内乘坐舒适性。涡轮增压器对于车内声品质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进气管口气动噪声的贡献。加强对进气系统噪声控制,是提升整车舒适性的有效途径。现有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目前的降噪措施主要在于进气管路系统的消声器设计。为消除增压器气动噪声,一般是通过在低压端进气管路系统设计Helmholtz共振消声器消除以Whoosh/Hiss,通过设计多腔穿孔管式消声器结构,能比较有效的解决了整车加速松油门工况的“泄气声”异响,但主要存在缺陷是,对于增压发动机车型,消音器要设计在靠近增压器才能起到良好的消音降噪效果。通常空滤出气管到增压器之间空间紧张,不好做消音器布置,如果把消音器设计在进气管路上,因离增压器距离远,难以做到良好的消音作用。另外,针对中高频/宽频带噪声,消音器通常是做模块化、定制化设计开发,以便多平台通用化设计,这就需要更多的空间,显然,在低压端管路上设计消音器是很难做到这一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冷进气消音器,有效消除噪声,提升整车NVH水平,消音组件模块化设计,实现多平台的通用化设计,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升本。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冷进气消音器,包括第一进气弯管、消音组件、消音器外壳、进气管外壳及第二进气弯管,所述第一进气弯管的一端与增压器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进气弯管的另一端与消音器外壳固定连接,所述消音器外壳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进气管外壳,所述进气管外壳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进气弯管,所述第二进气弯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中冷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弯管、消音器外壳和所述进气管外壳连接为腔体,消音组件设于所述腔体内,所述消音组件左右两端分别插入第一进气弯管和进气管外壳内并与所述第一进气弯管和所述进气管外壳连通,所述消音组件上开设有多个消音孔。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冷进气消音器还可以是:
所述消音组件外围间隔设有至少一个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与所述消音器外壳之间有间隙并将所述分隔板与所述消音器外壳之间的空间分隔形成至少两个消音腔,所述消音腔与所述消音孔连通。
所述进气管外壳包括进气管外壳上体和进气管外壳下体,所述进气管外壳上体和进气管外壳下体固定,所述进气管外壳上体的左端与消音器外壳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外壳上体和进气管外壳下体的下端固定后与所述第二进气弯管的上端可拆卸固定连接。
所述进气管外壳上体的下端、所述进气管外壳下体的下端以及所述第二进气弯管的上端分别设有外径相同的接边,进气管外壳上体和所述进气管外壳下体连接处设有连接卡箍,连接卡箍卡接于所述进气管外壳上体下端、所述进气管外壳下体下端以及所述第二进气弯管上端的接边上。
所述第一进气弯管与消音器外壳固定连接端的直径相同。
所述第一进气弯管连接增压器的一端内设有密封圈。
所述第一进气弯管连接增压器的一端设有安装法兰,所述密封圈设于安装法兰内,所述安装法兰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进气弯管通过安装法兰与增压器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法兰上的安装孔内设有内衬。
所述第二进气弯管与中冷进气管的连接处设有支撑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4342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锐器桶
- 下一篇: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模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