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植筋钻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453834.5 | 申请日: | 2020-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6360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张贺喜格图;李从舜;乌凤文;王宣;尚波;郑纪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D1/14 | 分类号: | B28D1/14;B28D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袁文婷;张娓娓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大兴***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孔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植筋钻孔装置,包括调节结构、固定结构和受力结构;调节结构包括竖直设置且内部中空的控制杆体;其中,在控制杆体内部设置有拉绳;在控制杆体的顶端设置有电钻固定座,在电钻固定座的顶部设置有电钻固定槽,在电钻固定槽内设置有电钻,在电钻固定槽的底部设置绳孔;拉绳的顶端穿过绳孔通过连接结构与电钻的扳机连接;拉绳的底端设置在控制杆体的底端外部;固定结构包括竖直设置的固定杆;受力结构包括受力杆,受力杆的中部与固定杆转动连接。利用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填充墙砌体砌筑前植筋钻孔的过程中,施工不便,钻孔深度及钻孔质量无法保证、对施工人员生命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钻孔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植筋钻孔装置。
背景技术
在填充墙砌体砌筑前采用“植筋法”进行拉结筋的后植入(锚固)施工,在墙体拉结筋位置钻孔、注胶并植入拉结筋,利用化学锚固胶(植筋胶)作为拉结筋与柱(墙)混凝土的粘合剂,保证拉结筋与柱(墙)混凝土的可靠粘接,从而减轻对原结构构件的损伤,并保证拉结筋根据砌块模数确定的正确位置。
目前墙体构造柱钢筋植筋位置钻孔方法有:一、施工人员采用冲击钻钻孔,当墙顶部钻孔时将冲击钻安装在辅助木方或其材料,进行钻孔,该方法钻孔时施工人员需要非常大的向上施力,此时人员向上施力等于冲击钻自重、冲击钻向上钻的动力和辅助木方(或其他材料)自重之和,因此该方法施工对施工人员的体质消耗非常大,且难定位钻孔位置。二、当楼层层高较低时,施工人员可辅助活动梯子,通过施工人员站在辅助活动梯上施工,该方法施工对施工人员安全不利,且钻孔粉尘直接影响到施工人员;当楼层层高较高时,施工人员结和使用以上两种方法。以上办法不仅施工不便,钻孔深度及钻孔质量无法保证,且对施工人员生命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而且每次电钻的开启和关闭都需要施工人员通孔电闸或者直接接触电钻进行控制,直接通过电闸控制电钻会影响电钻的使用寿命;通过施工人员接触电钻的扳机进行控制对施工人员有一定的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植筋钻孔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填充墙砌体砌筑前植筋钻孔的过程中,施工不便,钻孔深度及钻孔质量无法保证、对施工人员生命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植筋钻孔装置,包括调节结构、固定结构和受力结构;其中,所述调节结构包括竖直设置且内部中空的控制杆体;其中,在所述控制杆体的内部设置有拉绳;在所述控制杆体的顶端设置有电钻固定座,在所述电钻固定座的顶部设置有电钻固定槽,在所述电钻固定槽内设置有电钻,在所述电钻固定槽的底部设置绳孔;所述拉绳的顶端穿过所述绳孔通过连接结构与所述电钻的扳机连接;所述拉绳的底端设置在所述控制杆体的底端外部;所述固定结构包括竖直设置的固定杆;所述受力结构包括受力杆,所述受力杆的中部与所述固定杆转动连接;所述受力杆的一端与所述控制杆体的底部一侧铰接连接;并且,在所述控制杆体与所述固定杆之间设置有连接固定件。
此外,优选的结构是,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套接在所述电钻的扳机上的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下端与所述拉绳的顶端连接。
此外,优选的结构是,在所述拉绳的底端设置有拉环;在所述控制杆体的底部一侧设置有挂钩;所述拉环与所述挂钩挂接连接。
此外,优选的结构是,所述连接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杆;在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其中,所述第一铰接座设置在所述控制杆体的外部侧壁上;所述第二铰接座设置在所述固定杆的侧壁上;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铰接螺栓和第二铰接螺栓与所述第一铰接座和所述第二铰接座连接。
此外,优选的结构是,所述第一固定杆的数量为两个。
此外,优选的结构是,在所述控制杆体的底部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三铰接座;所述受力杆的一端通过第三铰接螺栓与所述第三铰接座连接。
此外,优选的结构是,在所述固定杆上设置有透槽;所述受力杆穿过所述透槽,并通过设置在所述透槽两侧的转动螺栓与所述固定杆转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4538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