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轨道交通路基轨旁降噪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461543.0 | 申请日: | 2020-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772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何宾;齐春雨;刘冀钊;马广;胡文林;郭帅杰;韩珈琪;王少林;姜博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19/00 | 分类号: | E01B1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创智天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4 | 代理人: | 陈昌娟 |
地址: | 300300 天津市东丽***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交通 路基 轨旁降噪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路基轨旁降噪系统,包括对称设置在轨道外侧的第一降噪装置和设置在两条轨道之间的第二降噪装置,第一降噪装置设置在轨道外侧与电缆槽之间,距离轨道中心线180~330cm;第一降噪装置由上段、中段以及埋入路基的下段组成,所述上段在竖直方向的截面呈弧形结构、阶梯形结构、矩形结构或折角形结构,所述中段和下段在竖直方向的截面为矩形;第二降噪装置与两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一致,由位于路基上的上部和埋入路基的下部组成且这两部分在竖直方向的截面均为矩形。该降噪系统距离声源较近,提高了降噪效果,弥补了车辆远端运行时降噪效果不足的弊端,其施工成本低、维修工作量极小,使用寿命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路基噪声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路基轨旁降噪系统。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常用交通方式之一。随着轨道交通建设日益增多和运行速度的提高,轨道交通通过时产生的噪声已影响沿线居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如何降低轨道交通车外噪声已经是国际普遍关注的问题。
轨道交通噪声源主要来自轮轨区域、受电弓区域、车间连接区域等。其中,轮轨区域噪声是最大噪声源,能量占比70%~90%。声屏障是轨道交通车外噪声控制所采用的传统技术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车外噪声。轨道交通路基路段采用的声屏障以直立式为主,通常位于路基电缆槽外侧,声屏障高度通常为3~5m,降噪效果约为4dB(A)~13dB(A)。
然而,传统直立式声屏障作为轨道交通路基段降噪措施,存在以下不足:(1)单侧2.3m 高金属声屏障造价约为3000元/延米,对于噪声超标4dB(A)以内的区段,采用声屏障的性价比较低;(2)列车在远轨运行时,声屏障距离声源约9.5m,降噪效果较差;(3)对于超标 10dB(A)以上的区段,声屏障高度至少需要4m以上,会导致乘客视线被遮挡;(4)轨道交通车外噪声控制领域没有针对4dB(A)以内降噪需求的措施。如果采用3m高金属声屏障,则造价过高,维护工作量大,当达到使用寿命(声屏障单元板设计使用寿命25年)时还需更换,维护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根据轨道交通路基段噪声能量分布规律和线路特点,提供一种性价比高、远轨降噪效果好、视觉景观好、维修量小、使用寿命长的轨道交通路基轨旁降噪系统,用于降噪需求在4dB(A)以内的路基区段。
另外,采用路基轨旁降噪结构和声屏障的组合方式,在声屏障高度不变的前提下提高降噪效果,同时满足乘客视觉景观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轨道交通路基的轨旁降噪系统,其沿轨道纵向延伸,所述轨旁降噪系统包括对称设置在轨道外侧的第一降噪装置和设置在两条轨道之间的第二降噪装置,所述第一降噪装置设置在轨道外侧与电缆槽之间,距离轨道中心线180~330cm,距离轮轨55~180cm;第一降噪装置由上段、中段以及埋入路基的下段组成,所述上段在竖直方向的截面呈弧形结构、阶梯形结构、矩形结构或折角形结构,所述中段和下段在竖直方向的截面为矩形;所述第二降噪装置与两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一致,由位于路基上的上部和埋入路基的下部组成,且这两部分在竖直方向的截面均为矩形。
所述弧形结构由内表面、顶面、外表面和底面依次连接围成,所述内表面、外表面的弯曲方向一致,均朝向列车一侧;所述底面位于所述中段上,二者宽度均为10~30cm;所述内表面与顶面连接处在铁路建筑限界外。优选的是,所述弧形结构与所述中段的总体高度为 75~300cm,圆弧半径大于20cm;所述顶面宽度小于或等于底面的宽度。
所述阶梯形结构与所述中段一体形成,其顶面为阶梯形,由顶面靠内一侧下沉形成,包括由内侧向外侧依次连接的第一横直段、竖直段和第二横直段;所述第一和第二横直段的靠内侧一端均位于铁路建筑限界外。优选的是,所述阶梯形结构与所述中段的总体高度为 75~300cm;所述第一横直段和第二横直段宽度均为5~15cm,二者总宽度为10~3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4615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酒吧室内设计装修用落地灯具
- 下一篇:一种疲劳驾驶多源信息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