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稳定性的电池和具有其的电池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2021462517.X | 申请日: | 2020-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72552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子凡;李雷;吴光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28 | 分类号: | H01M50/528;H01M50/529;H01M50/538;H01M50/533;H01M50/586;H01M50/30;H01M50/103;H01M50/105;H01M10/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徐章伟 |
地址: | 21533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稳定性 电池 具有 模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稳定性的电池和具有其的电池模组,所述高稳定性的电池包括:壳体、电芯、正极汇流排和负极汇流排。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电芯横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电芯包括至少两个子电芯,两个所述子电芯并排设置,且两个所述子电芯的正极耳均位于同一端,两个所述子电芯的负极耳均位于同一端;所述正极汇流排和所述负极汇流排均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伸出至所述电芯的上方,所述正极汇流排适于将两个所述子电芯的正极耳并联,所述负极汇流排适于将两个所述子电芯的负极耳并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稳定性的电池,使用寿命长,故障率低,整体结构稳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稳定性的电池和具有其的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现有的二次电池的电机组件按照极耳的设置方式可以分为单侧处极耳的电极组件和两侧出极耳的电极组件。其中单侧出极耳的电极组件由于在使用过程中电流击中分布在电极组件的一侧,会导致电极组件单侧温度高于其他部分,不利于电芯的长久使用,而两侧出极耳的电极组件使用时其电流分布较为均匀,温度分布也较为均匀。
但对于现有的两侧出极耳的电芯,缺乏固定结构,使得电芯容易发生晃动,从而让导致极耳与记住之间的连接线路易发生疲劳断裂或者松脱,电芯也易因与电池壳体碰撞产生破裂或者损坏,故障率高,稳定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稳定性的电池,所述高稳定性的电池使用寿命长,故障率低,结构稳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高稳定性的电池的电池模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稳定性的电池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容纳空间;电芯,所述电芯横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电芯包括至少两个子电芯,两个所述子电芯并排设置,且两个所述子电芯的正极耳均位于同一端,两个所述子电芯的负极耳均位于同一端;正极汇流排和负极汇流排,所述正极汇流排和所述负极汇流排均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伸出至所述电芯的上方,所述正极汇流排适于将两个所述子电芯的正极耳并联,所述负极汇流排适于将两个所述子电芯的负极耳并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稳定性的电池,子电芯相同极性极耳位于一侧,使得两侧极耳处温度较为一致,不易发生短路,通过正极汇流排和负极汇流排可以较好地连接子电芯的正极和负极,通过壳体可以有效地防止电芯产生较大幅度的偏移,进而避免电芯晃动,损坏子电芯与正极汇流排和负极汇流排之间的连接,使用寿命长,故障率低,整体结构稳定。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高稳定性的电池,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侧面具有开口,所述电池还包括:壳盖,所述壳盖适于与开口配合并封闭所述开口,所述壳盖的两端分别设有贯穿所述壳盖的正极柱和负极柱,所述正极汇流排适于与所述正极柱相连,所述负极汇流排适于与所述负极柱相连。
可选地,所述壳盖包括:密封板和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位于所述密封板的下端,所述壳盖与所述开口配合后,所述定位板的外周壁适于与所述开口的内周壁抵接,所述密封板的下侧壁适于与所述开口的顶壁抵接。
可选地,所述正极汇流排和所述负极汇流排均包括:第一支腿、第二支腿和主体部,所述第一支腿和所述第二支腿分别设于所述主体部的下方,所述第一支腿和所述第二支腿分别适于与两个所述子电芯的正极耳或者负极耳固定连接,所述主体部适于与所述正极柱或者负极柱固定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腿和所述第二支腿分别适于与所述正极耳或者所述负极耳贴合后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汇流排和所述负极汇流排还均包括: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上端,且朝向垂直于所述主体部的方向延伸,所述折弯部适于与所述正极柱或者负极柱的下端贴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4625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