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设有组合拉延筋的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2021462994.6 | 申请日: | 2020-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468382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陈二军;郭航航;范彬;李琳;杨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22/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宏来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41 | 代理人: | 许振强 |
地址: | 7102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设有 组合 拉延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身拉延模具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设有组合拉延筋的模具,包括上模体和下模体,所述上模体接近下模体一侧相对两边沿处设置有拉延筋,其余相对两边沿设置有半包拉延筋,所述上模体于四个角处分别设置有平行拉延筋,所述下模体对应所述拉延筋、半包拉延筋和平行拉延筋设置有凹槽,其具有使可防止车身起皱和开裂,进而提高车身质量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身拉延模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有组合拉延筋的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企业竞争的白热化,减少整车冲压件数量、降低工装成本,成为降低整车成本提成产品竞争力的一个手段。然而减少冲压件数量,会直接导致冲压件功能复合化,型面变复杂、拉延深度变大,进而使得车身在深拉延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起皱与开裂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设有组合拉延筋的模具,其具有可防止车身起皱和开裂,进而提高车身质量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设有组合拉延筋的模具,包括上模体和下模体,所述上模体接近下模体一侧相对两边沿处设置有拉延筋,其余相对两边沿设置有半包拉延筋,所述上模体于四个角处分别设置有平行拉延筋,所述下模体对应所述拉延筋、半包拉延筋和平行拉延筋设置有凹槽。
作为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拉延筋为条形,所述拉延筋沿所述上模体长度方向设置,两个所述拉延筋相互平行。
作为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平行拉延筋呈L型,所述平行拉延筋的一边与所述拉延筋平行。
作为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半包拉延筋呈条型,所述半包拉延筋端部与所述平行拉延筋平行所述拉延筋一边的端部连接。
作为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拉延筋的一端与相邻所述平行拉延筋平行所述拉延筋的一边连接。
作为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拉延筋、所述半包拉延筋和所述平行拉延筋均设置为弧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在模具进行工作时,平行拉延筋控制上模具圆弧拐角处附近、平行拉延筋两侧的板料进料速度,使平行拉延筋两侧板料流入上模具拐角区域的速度均匀一致,防止因进料速度不均匀而开裂,进而实现深拉延冲压件圆弧拐角处的顺利成型;拉延筋控制板料进入模具的流速,使得深拉延冲压件的侧面顺利成型;半包拉延筋控制模具两个端头附近的板料流入下模具型腔的速度,使得深拉延冲压件的端部顺利成型,这样对板材进入模具的速度全部进行控制,以保证深拉延冲压件不会因板材进入模具流速不一致而导致开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连接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连接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上模体;11、拉延筋;12、半包拉延筋;13、平行拉延筋;2、下模体;2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未经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4629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ARM的直流充电桩
- 下一篇:一种小儿急诊按压止血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