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剩余电流断路器的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463645.6 | 申请日: | 2020-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30234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徐方剑;周国宝;俞华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27 | 分类号: | G01R31/327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王庭辉 |
地址: | 325600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剩余 电流 断路器 试验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特别是公开了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的试验装置,包括壳体、动接触片、静接触片和试验按钮,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和盖板,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分别供静接触片和动接触片定位的第一导向定位结构和第二导向定位结构,所述盖板上设置有使静接触片和动接触片远离线路板的凸起结构。采用上述结构,提供了一种避免接触片与线路板接触导致短路的剩余电流断路器的试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的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剩余电流断路器的试验装置功能,便于使用者对剩余电流功能的检查,通过操作试验按钮来判断其功能是否完好。
现有技术中的剩余电流断路器的试验装置一般采用带有弹性的铜片材料作为接触片,由于断路器小型化的趋势,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使结构更紧凑,现有技术中线路板与接触片的距离越来越近,甚至有可能将线路板装在接触片的上方,这就使得在使用过程中,接触片容易与线路板接触导致短路,影响试验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避免接触片与线路板接触导致短路的剩余电流断路器的试验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的试验装置,包括壳体、动接触片、静接触片和试验按钮,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和盖板,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分别供静接触片和动接触片定位的第一导向定位结构和第二导向定位结构,所述盖板上设置有使静接触片和动接触片远离线路板的凸起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导向定位结构和第二导向定位结构的设置是为了使静接触片和动接触片能按规定摆放,这样才能确保凸起结构能抵压到静接触片和动接触片,准确的将静接触片和动接触片推至与线路板保持距离的位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导向定位结构包括第一定位块和设置在第一定位块侧边的第一挡板,所述静接触片的一端抵接在底座的内壁上,另一端绕过第一定位块抵接在第一挡板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静接触片呈V字型,其折弯处朝向试验按钮,静接触片的两端在弹力的作用下分别抵接在第一挡板和底座的周侧内壁上,静接触片的折弯处抵接在第一定位块的外部轮廓上,三点实现定位,结构简单,安装效率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导向定位结构包括第二定位块和设置在第二定位块侧边的第二挡板,所述动接触片的一端抵接在试验按钮上,另一端绕过第二定位块抵接在第二挡板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动接触片的两端在弹力的作用下分别抵接在第二挡板和试验按钮上,动接触片的折弯处抵接在第二定位块的外部轮廓上,三点实现定位,结构简单,安装效率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分别供静接触片和动接触片抵接使静接触片、动接触片与底面间隙配合的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静接触片之间至少具有两个抵接点,第二限位结构与动接触片之间至少具有两个抵接点。
上述技术方案中,因为静接触片和动接触片不能直接抵接在底座的底面上,所以需要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的设置使静接触片、动接触片和底座的底面之间保持距离,使得动接触片与试验按钮的高度保持一致,即对齐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分别供静接触片的两端抵接的第一抵接块和第二抵接块,第一抵接块固定在第一挡板上,第二抵接块固定在底座上供静接触片抵接的周侧内壁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第一抵接块与第一挡板一体设置,第二抵接块与底座的周侧内壁一体设置,因静接触片的两端部是抵接在第一挡板和周侧内壁上的,所以能被准确的抵压在第一抵接块和第二抵接块上,当然第一抵接块和第二抵接块也可以是固定连接在底座的底面上,或第一抵接块同时连接在底座的底面和第一挡板上,第二抵接块同时连接在底座的底面和周侧内壁上,只需让静接触片抵到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4636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