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轨道钢轨垂向动态变形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474306.8 | 申请日: | 2020-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9703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王森荣;罗伟;李秋义;孙立;杨艳丽;张世杰;刘玉涛;林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21/32 | 分类号: | G01B21/32;B61K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430063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 钢轨 动态 变形 检测 装置 | ||
一种轨道钢轨垂向动态变形检测装置,包括:传感器紧固件1、位移传感器2、连接绳3、绝缘片4;所述传感器紧固件1包含位移传感器安装槽1‑1、位移传感器紧固螺栓1‑2、底座1‑3、滑轮1‑4、螺栓孔1‑5;所述位移传感器2安装在传感器紧固件1的位移传感器安装槽1‑1内;所述连接绳3穿过滑轮1‑4将绝缘片4与位移传感器2进行连接;所述绝缘片4粘贴在钢轨底面,通过绝缘片4获取钢轨垂向动态变形量。本实用新型较传统的测量轨底上表面的方法,钢轨位移测量点更加准确。通过采用滑轮和连接绳,将垂向变形转化为位移传感器顶针的水平向伸缩,解决了因为轨底与道床表面间隙较小无法安装传统位移传感器的难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轨道交通轨道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轨道钢轨垂向动态变形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铁路、轨道交通中,列车通过轨道结构时,由于列车动荷载、轮轨表面不平顺激励的共同作用,钢轨会产生动态变形。如果钢轨的垂向、横向动态变形过大,将直接影响到列车的运行安全。
目前传统的测量位移的传感器主要有顶杆式(直线式)位移计、电涡流位移计、拉线式位移计,这几种传统的位移传感器用于钢轨横向变形的检测没有问题,但是垂直方向由于钢轨轨底与道床表面间的空间有限,无法正常安装。既有的钢轨垂向动态变形检测方法中,位移传感器安装在钢轨轨底上表面(为坡面),通常采用万向磁座进行固定,由于万向磁座依赖磁座与铁板(胶水粘接或螺栓锚固在道床表面)间的磁吸力实现与道床表面的紧固,且位移传感器安装位置较高,万向磁座支架悬空放置,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轨道钢轨垂向动态变形检测装置。
一种轨道钢轨垂向动态变形检测装置,包括:传感器紧固件1、位移传感器2、连接绳3、绝缘片4;
所述传感器紧固件1包含位移传感器安装槽1-1、位移传感器紧固螺栓1-2、底座1-3、滑轮1-4、螺栓孔1-5;
所述位移传感器2安装在传感器紧固件1的位移传感器安装槽1-1内;
所述连接绳3穿过滑轮1-4将绝缘片4与位移传感器2进行连接;
所述绝缘片4粘贴在钢轨底面,通过绝缘片4获取钢轨垂向动态变形量。
进一步地,传感器紧固件1与道床之间采用锚固螺栓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通过螺栓孔1-5,将传感器紧固件1与道床板进行牢固连接。
进一步地,通过位移传感器紧固螺栓1-2将位移传感器2紧固在位移传感器安装槽1-1内。
进一步地,所述位移传感器2选用具有强回弹力的直线式位移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片4采用强力胶水粘贴在钢轨底面。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绳3穿过滑轮1-4将绝缘片4与位移传感器2中的位移传感器顶针2-1进行连接,将绝缘片4获取的轨道垂直动态变形量转换为位移传感器顶针2-1的水平位移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轨道钢轨垂向动态变形检测装置,将位移传感器侧卧放置在传感器紧固件上,紧固件采用螺栓与道床进行连接,增大了传感器与轮缘的距离,同时紧固件与道床的连接更加牢固,大大增强了钢轨位移检测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轨底中间部位粘贴绝缘垫片,较传统的测量轨底上表面(坡面)的方法,钢轨位移测量点更加准确。通过采用滑轮和连接绳,将垂向变形转化为位移传感器顶针的水平向伸缩,解决了因为轨底与道床表面间隙较小无法安装传统位移传感器的难题。本实用新型以钢轨垂向变形为例,但不局限于用于钢轨垂向变形检测,同样适用于其他狭小空间动态变形的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4743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