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高宽温区应用的制冷系统过冷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477623.5 | 申请日: | 2020-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194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李迪;姚冰;孙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同速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0/02 | 分类号: | F25B40/02;F24F13/22;F24F1/42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叶美琴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创新***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宽温区 应用 制冷系统 过冷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提高宽温区应用的制冷系统过冷度装置,冷凝水接水盘出水口与冷凝水集水槽的进水口连接,冷凝水集水槽的出水口与三通电磁阀连接;冷却塔的出水口与三通电磁阀连接,水泵的进水口与三通电磁阀连接;水冷过冷器的进水口与水泵的出水口连接且其出水口与冷却塔的回水口连接;水冷过冷器的制冷剂进口与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连接且其制冷剂出口与干燥过滤器的进口连接,膨胀阀的进口与干燥过滤器的出口连接且其出口与蒸发器的进口连接,气液分离器的进口与蒸发器的出口连接且其出口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冷凝器的进口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为制冷系统提供持续的过冷度,保证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和整个系统运行稳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宽温区应用的制冷系统过冷度装置。
背景技术
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内的制冷剂在冷凝过程是通过换热器装置(冷凝器)与换热介质(通常是空气、水等)进行放热,实现从高温气态制冷剂成为温度降低了的液态制冷剂,在进入节流元件(通常是膨胀阀、毛细管等)之前,该液态制冷剂冷却到低于冷凝温度的状态,被称为过冷,与冷凝温度的差值即为过冷度。通过对制冷剂的压焓图分析,当过冷度越大,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将会越大,制冷性能系数亦会越大。此外,液态制冷剂有一定的过冷度可以防止进入节流元件前处于气、液两相状态,使节流元件工作更稳定。
现有的空调要想获得更大的过冷度,通常采用加大冷凝器的换热面积或是增加冷凝介质的风量或水量,成本相对就较大。特别是在高温环境、复杂天气环境或运行环境等宽温区使用环境下,制冷剂的过冷度将得不到有效保证,进而使空调的制冷量和性能系数得不到有效保证,对空调的稳定运行产生较大影响。
空调在制冷的过程中,室内的空气经过蒸发器会产生冷凝水。以房间用空调制冷为例,经过测试,室内空气温度在24-28℃时,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温度约为11-13℃,冷凝水的温度显著低于空气温度,更低于制冷剂的冷凝温度(40-45℃)。但是,通常冷凝水是通过管道直接排放到室外的,并没有加以很好的利用,造成一定的电能、制冷量、水资源浪费。
在以高温环境为代表的宽温区环境下使用空调制冷时,环境温度较高,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内的制冷剂与空气换热能力明显下降,液态制冷剂无法实现过冷,与标准工况下运行相比较,制冷量和制冷系数明显衰减,压缩机排气温度大幅度升高,运行电流明显增大,耗电量上升。在较干燥的环境使用空调制冷时,空气中的绝对含湿量较低,产生的冷凝水量亦较少,不足以提供足够的、持续性的过冷度,只能采用增大冷凝器面积或者加大冷凝器的循环风量等方法,这些方法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材料和电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提高宽温区应用的制冷系统过冷度装置,为制冷系统提供持续的过冷度,保证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和整个系统运行稳定。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提高宽温区应用的制冷系统过冷度装置,包括水循环机构和制冷机构;其中:
水循环机构包括蒸发器、冷凝水接水盘、冷凝水集水槽、冷却塔、三通电磁阀、水泵和水冷过冷器;冷凝水接水盘安装在蒸发器底端并用于收集在蒸发器表面形成的冷凝水,冷凝水接水盘的出水口通过管路与冷凝水集水槽的进水口连接,冷凝水集水槽的出水口通过管路与三通电磁阀的第一通连接;冷却塔的出水口通过管路与三通电磁阀的第二通连接,水泵的进水口通过管路与三通电磁阀的第三通连接;水冷过冷器的进水口通过管路与水泵的出水口连接且其出水口通过管路与冷却塔的回水口连接;
制冷机构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干燥过滤器、膨胀阀和气液分离器;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通过管路与水冷过冷器的制冷剂进口连接,水冷过冷器的制冷剂出口通过管路与干燥过滤器的进口连接,干燥过滤器的出口通过管路与膨胀阀的进口连接,膨胀阀的出口通过管路与蒸发器的进口连接,蒸发器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气液分离器的进口连接,气液分离器的出口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管路与冷凝器的进口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同速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同速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4776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