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一体式震动结构的入耳式骨传导耳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21479780.X | 申请日: | 2020-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113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忠建;樊奔;牛东波;王玲;陈建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智益健(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H04R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钟继莲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沙***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体式 震动 结构 入耳 传导 耳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一体式震动结构的入耳式骨传导耳机,包括壳体和振子,壳体包括底壳和面壳,所述底壳与面壳连接并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振子设置在容置空间内,所述面壳的上侧设有凸出于其内壁的固定部,在该固定部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振子包括振子本体以及固定在振子本体上的震动臂,震动臂上设有与第一连接孔对应的第二连接孔,螺丝穿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将所述振子的震动臂悬挂在固定部上;本实用新型除震动臂外,振子其他部分与壳体之间不会存在接触,不需要在震动面部分与壳体部分设置硅胶连接缓冲区,避免了壳体受压变形而使振子其他部分接触壳体而产生噪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传导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一体式震动结构的入耳式骨传导耳机。
背景技术
我们听到的大部分声音,都是声波经过空气到达鼓膜,然后声波使鼓膜发生振动从而使声音传至耳内。另一种方式是,声波通过头骨振动直接传至内耳而不经过鼓膜,这也是人们听到自己声音的一种方式,这种声音传播方式就是骨传导。利用这种骨传导原理制造的耳机,就称之为骨传导耳机。现有的骨传导耳机,振子固定在外壳内,在振子的震动面部分和壳体部分设有硅胶连接缓冲区,以防止振子接触外壳而产生噪声,但是当外壳受压变形时,振子仍然容易碰到外壳而产生噪声。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一体式震动结构的入耳式骨传导耳机,该结构不会因为外壳受压变形而使振子碰到外壳而产生噪声。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基于一体式震动结构的入耳式骨传导耳机,包括壳体和振子,壳体包括底壳和面壳,所述底壳与面壳连接并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振子设置在容置空间内,所述面壳的上侧设有凸出于其内壁的固定部,在该固定部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振子包括振子本体以及固定在振子本体上的震动臂,所述震动臂上设有与第一连接孔对应的第二连接孔,螺丝穿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将所述振子悬挂在固定部上。
进一步,所述振子本体截面为十字型结构。
进一步,所述振子本体边缘为弧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孔为沉头螺纹孔。
进一步,所述面壳上设有与耳道相适应的凸台。
进一步,还包括硅胶帽,该硅胶帽与壳体结构相适应、且套设在壳体外。
进一步,所述底壳的底部设有向上凸起的卡线骨位,该卡线骨位与底壳内壁之间形成卡线槽,导线卡设在卡线槽内。
进一步,所述导线通过线卡和点胶固定在卡线槽底部。
采用如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面壳的上侧设置凸出于其内壁的固定部,在该固定部上设置第一连接孔,在震动臂上设有与第一连接孔对应的第二连接孔,螺丝穿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将振子悬挂在固定部上;本申请采用这种连接结构,振子与壳体之间不会存在接触,不需要在震动面上设置硅胶联接缓冲区,也避免了壳体受压变形而使振子接触壳体而产生噪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一体式震动结构的入耳式骨传导耳机剖视图;
图2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一体式震动结构的入耳式骨传导耳机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面壳一个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面壳另一个方向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智益健(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智益健(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47978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层建筑的物联网监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无线充电线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