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X射线检测安全防护监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501308.1 | 申请日: | 2020-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7487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翟啟成;张进;张伟;潘铁根;周可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联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3/00 | 分类号: | G01N23/00;G08B2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郭建军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射线 检测 安全 防护 监控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国网输电线路X射线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X射线检测安全防护监控装置,包括射线机控制箱,所述射线机控制箱上设有电源插口,所述电源插口内插设有电源连接器,所述电源连接器的另一端通过导线连接有报警器,所述射线机控制箱靠近顶部位置的一侧竖直箱壁上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报警器通过报警器固定机构固定连接在支撑板上。本实用新型可以直接看清楚射线机是否已完成工作,避免了恶劣天气下,检测人员听不见射线机完成工作的提示声音,对周围其他人员也起到了警示作用,提高了检测效率,对报警器进行便捷的固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国网输电线路X射线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X射线检测安全防护监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架空输电线路导线、地线的连接大量采用的是压接型电力金具——耐张线夹和直线接续管,它们既要承受导线、地线的全部张力,又是导电体,安装后不再拆卸。在施工过程中,导线、地线在压接管中未贯穿到位或钢芯压接不符合要求,都将给线路安全运行埋下重大隐患。在全国范围内,因耐张线夹或接续管压接质量不合格引发的断线、掉线事故发生过很多起。对输电线路耐张线夹特别是“三跨”输电线路(跨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重要输电通道区段)进行定期检测,及时排除隐患,则可以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保障公共安全和电网安全。耐张线夹各部分的厚度或密度因缺陷的存在而有所不同,X射线无损检测能直观地显示工件内部缺陷的大小和形状,从而更容易判定缺陷的性质,因此对输电线路中耐张线夹进行X射线检测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在X射线检测过程中,X射线机工作时产生的X射线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特别是高空作业时,由于大风等恶劣天气,检测人员在安全区域内难以判断射线机是否已经工作结束,如果盲目靠近射线机时会使人身受到X射线辐射的伤害,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检测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检测人员在安全区域内难以判断射线机是否已经工作结束,如果盲目靠近射线机时会使人身受到X射线辐射的伤害,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检测效率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用于X射线检测安全防护监控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X射线检测安全防护监控装置,包括射线机控制箱,所述射线机控制箱上设有电源插口,所述电源插口内插设有电源连接器,所述电源连接器的另一端通过导线连接有报警器,所述射线机控制箱靠近顶部位置的一侧竖直箱壁上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报警器通过报警器固定机构固定连接在支撑板上。
优选的,所述报警器固定机构包括驱动槽,所述驱动槽沿水平直线方向开设在支撑板的上端,所述驱动槽远离射线机控制箱一端的箱壁上镶嵌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内圈壁上固定连接有双向螺纹杆,所述双向螺纹杆靠近射线机控制箱的一端通过转动件转动连接在驱动槽远离轴承的一侧槽壁上,所述报警器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上端密封设置的支撑管,所述支撑管设置在支撑板的上端,位于所述驱动槽内双向螺纹杆的杆壁上对称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的下端环形侧壁上连接有限位件,所述螺母的上端环形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呈“L”型的固定杆,所述支撑管的管壁上对称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杆的水平端插设在对应的固定孔中。
优选的,所述转动件包括相互匹配的环形槽和环形块,所述环形块固定连接在双向螺纹杆靠近射线机控制箱的一端,所述环形槽对应环形块的位置开设在驱动槽远离轴承的槽壁上,所述环形块转动连接在环形槽中。
优选的,所述限位件包括相互匹配的限位槽和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固定连接在螺母的下端环形侧壁上,所述限位槽对应限位块的位置沿水平直线方向开设在驱动槽的槽底,所述限位块滑动连接在限位槽中。
优选的,所述射线机控制箱的下端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轮。
优选的,所述射线机控制箱靠近顶部位置的两侧对称箱壁上共同安装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双向螺纹杆远离转动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柄,且转动柄设置在驱动槽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联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联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013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引导式计重收费平台
- 下一篇:一种小型高传质循环式通风发酵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