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海洋气象监测浮标有效
申请号: | 202021502711.6 | 申请日: | 2020-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547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王震;赵义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22/00 | 分类号: | B63B2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邓凌云 |
地址: | 310018***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海洋 气象 监测 浮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海洋气象监测浮标,包括漂浮板、支撑柱、驱动装置、固定杆、太阳能电池板、防水板、蓄电池、气象监测装置和无线信号传输装置,所述支撑柱设于漂浮板顶部中心处,所述蓄电池设于漂浮板顶部且设于支撑柱两侧,所述固定杆设于漂浮板顶部且设于蓄电池远离支撑柱的侧方,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设于固定柱顶部,所述无线信号传输装置套接于支撑柱上端,所述气象监测装置套接于支撑柱且设于无线信号传输装置下,所述驱动装置设于漂浮板下方中心处,所述防水板设于漂浮板外侧。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浮标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通过驱动装置,控制装置移动,便于装置回收的多功能海洋气象监测浮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浮标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多功能海洋气象监测浮标。
背景技术
海洋浮标是以锚定在海上的观测浮标为主体组成的海洋水文水质气象自动观测站。它能按规定要求长期、连续地为海洋科学研究、海上开发、港口建设和国防建设收集所需海洋水文水质气象资料,特别是能收集到调查船难以收集的恶劣天气及海况的资料,海洋浮标是一个无人的自动海洋观测站,它由被固定在指定的海域,随波起伏,如同航道两旁的航标。别看它在大海上毫不显眼,但它的作用却不小,它能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进行长期、连续、全天候的工作,对渔民的安全有保障。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海洋气象观测用浮标大多不能稳定的漂浮到海面上,不利于使用的稳定性,大多不能自主的移动漂浮位置,当海风较大时,容易造成装置漂浮远离设定位置,不利于装置的收集回收。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过驱动装置,控制装置移动,便于装置回收的多功能海洋气象监测浮标。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功能海洋气象监测浮标,包括漂浮板、支撑柱、驱动装置、固定杆、太阳能电池板、防水板、蓄电池、气象监测装置和无线信号传输装置,所述支撑柱设于漂浮板顶部中心处,所述蓄电池设于漂浮板顶部且设于支撑柱两侧,用于储存电量,所述固定杆设于漂浮板顶部且设于蓄电池远离支撑柱的侧方,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设于固定柱顶部,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延长浮标的工作时间,所述无线信号传输装置套接于支撑柱上端,负责传输以及接受数据,所述气象监测装置套接于支撑柱且设于无线信号传输装置下,负责检测当前的气象状况,所述驱动装置设于漂浮板下方中心处,用于控制浮标移动,便于浮标回收,所述防水板设于漂浮板外侧;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仓、旋转电机、驱动电机、圆锥齿轮一、圆锥齿轮二、旋转齿轮、驱动杆、传动带、衔接管、延伸仓、支撑块、旋转轴和螺旋桨,所述驱动仓设于漂浮板下方中心处,所述衔接管为上下端开口的中空管状结构设置,所述衔接管可转动连接于驱动仓下中心处,所述延伸仓设于衔接管下,所述旋转电机设于驱动仓底面上,所述圆锥齿轮一套接于旋转电机输出端上,所述圆锥齿轮二可转动设于驱动仓顶部且与圆锥齿轮一啮合连接,所述旋转齿轮固定套接于衔接管上端且与圆锥齿轮二啮合连接,所述驱动电机设于驱动仓底面上远离旋转电机的一端上,所述驱动杆连接于驱动电机输出端上,所述支撑块设于延伸仓内壁侧面上,所述旋转轴一端可转动设于支撑块内,所述旋转轴另一端贯穿延伸仓且设于延伸仓外侧,所述螺旋桨固定套接于旋转轴上,所述传动带套接于驱动杆与旋转轴上,通过旋转电机与驱动电机,控制螺旋桨旋转并控制延伸仓转动,实现了浮标在海中移动的目的,便于浮标回收。
进一步地,所述漂浮板侧面设于衔接气管,所述衔接气管远离防水板的一端设于漂浮环,所述衔接气管与漂浮环内部均为中空设置,向衔接气管与漂浮环注入氢气,便于浮标,漂浮在海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仓上壁下设有支撑套杆,所述支撑套杆设于驱动仓上壁下且套接于驱动杆上,对驱动杆施加支撑力,所述驱动杆远离驱动电机的一端侧面上设有限位块,避免传动带从驱动杆上脱出。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桨与延伸仓之间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直径大于旋转轴直径,利用连接管,避免海中漂浮物质缠绕在旋转轴上,影响正常工作,同时起到防水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027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