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炭罐吸附连接管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2021509789.0 | 申请日: | 2020-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003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殷智勇;梁宵;黄参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47/32 | 分类号: | F16L47/32;F16L47/28;F02M25/08;F17D3/01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附 接管 总成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炭罐吸附连接管总成,包括分别与燃油蒸汽吸附通道上的三个端口连接的快换接头、三通快换接头和直管快换接头,其特征是:所述燃油蒸汽吸附通道包括第一连接分管、第二连接分管和第三连接分管;所述快换接头与第一连接分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分管的另一端与燃油蒸汽压力传感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燃油蒸汽压力传感器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分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分管的另一端与三通快换接头的一端连接;所述三通快换接头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分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分管的另一端与直管快换接头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明,集成度高,密封可靠,容易布置、装配,能够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燃油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炭罐吸附连接管总成。
背景技术
CN108749565A公开了“一种油箱总成及含有该油箱总成的汽车”,油箱总成包括油箱、加油管总成和碳罐总成,油箱上设有FLVV阀,加油管总成包括加油硬管、加油软管及循环管,加油硬管的出油端与加油软管的进油端连接,加油软管的出油端与油箱连接,循环管的一端与FLVV阀连接,另一端与加油硬管的进油端连接,加油硬管的进油端到加油软管的出油端的垂直落差位于500mm至508mm之间。该方案中的碳罐总成包括碳罐及碳罐吸附管,碳罐吸附管的两端分别与碳罐和FLVV阀连接,且两端的垂直落差位于360mm至370mm之间,加油管总成和碳罐总成位于油箱的相对两侧,且均朝油箱的后侧方布置。
CN205706159U 公开了“一种燃油箱总成、燃油供给系统及汽车”,该燃油箱总成包括油箱、碳罐、前碳罐吸附管、后碳罐吸附管及油箱隔离阀,所述油箱隔离阀包括并联的压力阀及电磁阀,所述压力阀及电磁阀的入口均连接至所述油箱隔离阀的入口端,所述压力阀及电磁阀的出口均连接至所述油箱隔离阀的出口端,所述压力阀能够在所述油箱内的压力绝对值大于或等于其自身开启压力绝对值时开启。该燃油箱总成,加油时,即使油箱内油压较大但又不超过压力阀的开启压力,仍然能够通过电磁阀进行泄压,并且,加油口盖总成在电磁阀泄压一预设时间之后才打开,使得开始加油时,油箱内的压力已经得到大幅降低,汽油能够顺利地注入油箱中,避免了汽油向外飞溅。
上述两篇专利文献中涉及的炭罐吸附连接管相关零件均采用单独管路和零件连接,并未集成,从而使得结构复杂,管路接口多,泄漏风险增加;装配时需要多人操作,人工成本高;布置困难导致管路长度增加,成本增加。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炭罐吸附连接管加以改进。
CN209671097U公开了“一种碳罐连接管路”,包括连接主管,所述连接主管的一端连接碳罐,另一端连接进气歧管,在所述连接主管上设置有电磁阀,其特征在于:在靠近连接碳罐一端的连接主管上安装有消音器,所述消音器通过三通与连接主管连通,以中和由电磁阀在管内产生的脉冲气流。其在碳罐连接管路连接碳罐的一端设置消音器,把电磁阀产生的脉冲气流转变成平稳气流,从而降低车内的噪声;同时在管路上连接有温度压力传感器,以便及时检测管内的压力温度,获取发动机运行时的相关数据。但仍然未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炭罐吸附连接管总成,其结构简明,集成度高,密封可靠,容易布置、装配,能够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炭罐吸附连接管总成,包括分别与燃油蒸汽吸附通道上的三个端口连接的快换接头、三通快换接头和直管快换接头,其特征是:所述燃油蒸汽吸附通道包括第一连接分管、第二连接分管和第三连接分管;
所述快换接头与第一连接分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分管的另一端与燃油蒸汽压力传感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燃油蒸汽压力传感器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分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分管的另一端与三通快换接头的一端连接;所述三通快换接头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分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分管的另一端与直管快换接头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分管采用尼龙制作,整个管路直径相同,直径为16mm,有两个大于90度的折弯。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分管采用尼龙制作,整个管路为一根直管且直径相同,直径为16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097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