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础工程桩孔扩底施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512320.2 | 申请日: | 2020-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678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黄燕玲;何庆;陈聪;邱家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锦恒建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44 | 分类号: | E02D5/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6000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大亚***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础 工程 桩孔扩底 施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基础工程桩孔扩底施工装置,用于对节能建筑的基础工程桩进行扩底,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扩底装置本体,扩底装置本体的底部通过轴承连接的方式连接有安装盘,安装盘固定连接有位于其下方的土斗,土斗上下端贯穿,土斗的底部设置有可沿土斗的中心线升降的底盖,底盖的下方设置有控制箱,控制箱与安装盘之间设置有控制底盖升降的升降结构,控制箱内设置有驱动件和减速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础工程桩孔扩底施工装置在对节能建筑的基础工程桩孔进行扩底时,具有便于卸掉土斗内的泥土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础工程桩孔扩底施工装置。
背景技术
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其主要指标有:建筑规划和平面布局要有利于自然通风,绿化率不低于35%;建筑间距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能获得满窗日照2小时等。节能建筑在建造前需要进行基础工程桩孔的扩底,传统的基础工程桩孔的扩底一般采用的是人工扩底的方式,人工扩底的方式存在施工周期长、施工效率较低安全隐患大等缺陷和不足。
现有专利公告号为CN203834465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机动洛阳铲成孔机械扩底混凝土灌注桩用桩孔施工装置,包括支立在所施工桩孔上方地面上的固定支撑架、对桩孔的直孔段进行成孔施工的机动洛阳铲、对直孔段进行扩底施工的扩底施工装置和安装在固定支撑架上的吊装设备;扩底施工装置包括吊装支架、扩孔定位机构和位于扩孔定位机构正下方的扩孔钻头;扩孔定位机构包括上竖向传动杆、上支臂和_上连接件,上支臂底端设有限位件;扩孔钻头包括下竖向传动杆、下驱动装置、旋转架、下支臂和下连接件,下支臂上设有切削叶。该装置最下端设有土斗以用来收集扩孔时落下的泥土,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在保证桩孔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能大幅缩短桩孔施工工期,并能避免人工扩底的安全隐患。
然而,上述装置在扩底完成后需要将土斗内的泥土卸出时,还需要将土斗进行拆卸,才能将土斗内的泥土卸掉,并且在卸掉泥土之后,还需要重新将土斗重新安装,使得整个卸泥土的过程较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础工程桩孔扩底施工装置,具有便于卸掉土斗内的泥土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基础工程桩孔扩底施工装置,包括扩底装置本体,所述扩底装置本体的底部通过轴承连接的方式连接有安装盘,所述安装盘固定连接有位于其下方的土斗,所述土斗上下端贯穿,所述土斗的底部设置有可沿土斗的中心线升降的底盖,所述底盖的下方设置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与安装盘之间设置有控制底盖升降的升降结构,所述控制箱内设置有驱动件和减速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扩底装置本体在桩孔内工作时,底盖在驱动件和升降结构作用下升起并贴紧斗体的底部,以将土斗的底部封闭,从而对扩底过程中产生的泥土进行收集,将扩底装置本体从桩孔取出后需要卸掉土斗内的泥土时,在驱动件和升降结构的作用下使底盖下降,以打开土斗的底部,使得泥土从土斗的底部卸出,在卸掉泥土的过程中,不需要将土斗进行拆装,并且减少了人工的操作,使得该基础工程桩孔扩底施工装置具有便于卸掉土斗内的泥土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盘的底部中心设置有竖杆,所述竖杆的长度方向与土斗的中心线共线,所述底盖的顶部中心开设有插孔,所述竖杆的下端插入到插孔内,所述竖杆下端的侧壁上设置有滑块,所述插孔的孔壁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长度方向与竖杆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滑块与滑槽配合设置;
所述竖杆内开设有螺孔,所述螺孔竖直贯穿竖杆的下端,所述控制箱内转动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的长度方向与竖杆的长度方向共线,所述螺杆的上端竖直贯穿控制箱和底盖并延伸至竖杆的螺孔内,所述螺杆与螺孔配合设置,所述减速结构设置在驱动件和螺杆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锦恒建筑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锦恒建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123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相变换热器的余热高效回收装置
- 下一篇:一种湖泊湿地修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