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舱线束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1515577.3 | 申请日: | 2020-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9019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苟荣非;左毅;龙昭灯;黄骏飞;廖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B62D25/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舱 连接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发动机舱线束连接结构,包括前壁板、发动机舱线束、ESC模块、底盘线束和右前大灯模块;所述前壁板的中部为高温区域,所述前壁板上开设有避开所述高温区域并位于左右两侧的左开孔和右开孔,所述发动机舱线束包括与右前大灯模块连接的第一发动机舱线束和与ESC模块连接的第二发动机舱线束,所述底盘线束穿过右开孔,所述第二发动机舱线束并入底盘线束中;所述第一发动机舱线束的一端穿过左开孔,另一端沿着前碰撞横梁的后侧从左往右延伸至与右前大灯模块连接。该发动机舱线束连接结构在前壁板高温区域不需布置线束,避开了发动机舱线束在前壁板高温区域处的热害风险,可靠性更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线束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舱线束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前进后排发动机因前部的进气管可以更短,进气效率提高,有效增强整车动力性,越来越受到市场追捧,成为各整车搭载的主要动力形式。但由于发动机后部的排气空间靠近车辆前壁板,也导致整车前壁板区域的温度相对与前排后进发动机而言,平均提高约60℃-80℃。对前壁板上的装配的零部件造成极大的影响,各零部件普遍采用提高耐温等级或增加隔热装配的方式解决前进后排发动机在前壁板处热害问题。
而对于线束设计而言,由于前壁板是连接发动机舱内及整车内部的唯一通道,所以车辆开发过程中,均会将前壁板作为线束布置路径,如图1所示,ESC模块 4'和右前大灯模块5'均设置在前壁板1'的右前侧,机舱内的部分线束2'沿着前壁板1'的前侧从左向右延伸,此时,该线束2'经过前壁板1'上的高温区域11'。当采用前排后进发动机后,前壁板处的线束温度将达到约150℃,前壁板线束的热害问题是线束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传统的线束设计中,前壁板处导线耐温为 80℃,已无法满足前进后排车辆的环境温度要求,即使增加隔热材料,按照目前市面上隔热材料的一般性能而言,也只能对导线表面温度衰减约20℃,仍然无法满足不高于80℃的导线环境温度要求。如果要将导线耐温等级提高,由于前壁板处线束回路较多,将造成设计成本的浪费,所以如何有效解决前进后排发动机车型在前壁板处的热害问题,是线束设计工程师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舱线束连接结构,在前壁板高温区域不需布置线束,避开发动机舱线束在前壁板高温区域处的热害风险,可靠性更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舱线束连接结构,包括前壁板、发动机舱线束、ESC模块、底盘线束和右前大灯模块;所述前壁板的中部为高温区域,所述前壁板上开设有避开所述高温区域并位于左右两侧的左开孔和右开孔,所述发动机舱线束包括与右前大灯模块连接的第一发动机舱线束和与ESC 模块连接的第二发动机舱线束,所述底盘线束穿过右开孔,所述第二发动机舱线束并入底盘线束中;所述第一发动机舱线束的一端穿过左开孔,另一端沿着前碰撞横梁的后侧从左往右延伸至与右前大灯模块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发动机舱线束包括第一子发动机舱线束和第二子发动机舱线束,所述第一子发动机舱线束的一端穿过左开孔,所述第一子发动机舱线束的另一端沿着发动机舱的左壁的内侧从后往前延伸至与第二子发动机舱线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子发动机舱线束的另一端沿着前碰撞横梁的后侧从左往右延伸至与右前大灯模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舱线束连接结构,将原与ESC模块连接的第二发动机舱限速调整到底盘线束中,同时更改发动机舱线束对右前大灯模块的连接路径,将线束布置位置避开前壁板中部高温区域,前壁板高温区域不需布置线束,避开了发动机舱线束在前壁板高温区域处的热害风险,进一步解决了在前进后排发动机所带来的发动机舱线束在前壁板高温区域处的热害风险,可靠性高;又从回路最短角度,降低了导线用量,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发动机舱线束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舱线束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155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拼接式门板构造
- 下一篇:一种文化旅游区高温应急救援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