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一体化荧光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532071.3 | 申请日: | 2020-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012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方壹乐;何农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大生物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01 | 分类号: | G01N21/01;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41 | 代理人: | 沈振涛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体化 荧光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体化荧光检测装置,包括双通道光路结构、盒体,盒体设置有盒体盖板、盒体底板,盒体盖板为腔体结构,活动罩设在盒体底板的上端,一个侧面设置有一开孔;双通道光路结构固定安装在盒体腔体结构的底部,设置有光路支架、光路支架盖板、光学组件、聚焦镜头,其中光路支架一端部通过螺纹连接聚焦镜头,另一端完全安装在盒体内,光路支架盖板通过多组安装孔安装在光路支架顶部,光学组件固定安装在光路支架内。该装置采用共聚焦光路的原理,将双通道激发检测光路集成到一小体积盒体中,单独使用或作为功能模块集成到相关仪器中;采用双通道设计,预设多种工作模式,可实现两种波长激发检测分时复用或单路激发双路检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荧光检测技术,属于光学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一体化荧光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荧光作为一种重要的光学信号,在生物、化学、医疗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荧光检测装置大多采用分布式或开放式的结构,激发光源与检测器不能很好的集成到一个封闭的盒体中,使得装置体积较大、结构复杂,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作为功能模块集成到相关仪器中都比较困难。此外,分布式的结构也使得装置的稳定性降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一体化荧光检测装置,该装置采用共聚焦光路的原理,将双通道激发检测光路集成到了一个体积小于等于60×40×20mm的盒体中,设置光路部分仅一个聚焦镜头与外部联通,控制电路部分只有电源和通讯接口与外部联通,通过定制的通讯协议和预留的通讯接口,可以控制该装置单独使用或作为功能模块集成到相关的仪器中,装置采用双通道设计,预设多种工作模式,可以实现两种波长激发检测分时复用或单路激发双路检测,适应多种应用场景。
具体的提供了一种一体化荧光检测装置,包括双通道光路结构、盒体,所述盒体设置有盒体盖板、盒体底板,盒体盖板为腔体结构,活动罩设在盒体底板的上端,一个侧面设置有一开孔;所述双通道光路结构固定安装在盒体腔体结构的底部,设置有光路支架、光路支架盖板、光学组件、聚焦镜头,其中所述光路支架一端部通过螺纹连接聚焦镜头,另一端完全安装在盒体内,所述光路支架盖板通过多组安装孔安装在光路支架顶部,所述光学组件固定安装在光路支架内。
作为改进,还包括电路板,设置在双通道光路结构底部,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将双通道光路结构与电路板固定安装在盒体腔体结构的底部。
作为改进,所述电路板包括电源管理单元、光源驱动单元、信号放大滤波单元、模数转换单元、通讯接口单元和微控制器核心单元;其中所述电源管理单元用于提供电源电力,输入端通过电源接口与外部供电装置连通,输出端电性连接电路板内部用电单元;所述光源驱动单元共有两路,用于驱动激发光源,与激发光源底板电性连接;所述信号放大滤波单元位于检测器底板上,与模数转换单元电性连接,用于将荧光信号转换成微控制器可处理的数字电信号;所述通讯接口单元采用RS232、RS485、I2C或SPI通信协议;所述微控制器采用主流的单片机。
作为改进,光学组件包括第一二向色镜、第二二向色镜、第三二向色镜、第四二向色镜,设定沿聚焦镜头的中心方向为光学组件的主光路轴线,其中距离聚焦镜头一定距离处在光路支架内部由近及远依次设置有第一二向色镜、第二二向色镜、第三二向色镜、第四二向色镜;所述第一二向色镜、第二二向色镜平行设置,且均单独地与主光路轴线成45°夹角固定安装;所述第三二向色镜、第四二向色镜平行设置,均单独地与主光路轴线成135°夹角固定安装。
作为改进,在光路支架内部主光路轴线的两侧分别独立地设置有一组通道,每组通道内光学组件包括激发光源、激发透镜、检测滤光片、检测器、检测透镜、激发滤光片;其中第一二向色镜或第三二向色镜的一侧沿主光路轴线由近及远依次设置为激发滤光片、激发透镜、激发光源;第二二向色镜或第四二向色镜的一侧沿主光路轴线由近及远依次设置为检测滤光片、检测透镜、检测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大生物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中大生物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320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力盖正负压测试系统
- 下一篇:一种氧化铝交联聚乙烯阻燃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