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磁悬浮车辆的司机室头罩有效
申请号: | 202021555572.3 | 申请日: | 2020-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733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9 |
发明(设计)人: | 吴佩芳;释加才让;肖云健;李发长;丁存光;刘家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天仁道和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7/00 | 分类号: | B61D17/00;B29C70/34;B29L3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秦广成 |
地址: | 1024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悬浮 车辆 司机 头罩 | ||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磁悬浮车辆的司机室头罩,属于铁路车辆的车体部件技术领域,包括:头罩本体,具有泡沫夹心层和设置在所述泡沫夹心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主要采用碳纤维预浸料;金属件,嵌设在所述泡沫夹心层和所述缓冲层内,并具有一端伸出所述头罩本体的外部;本实用新型的磁悬浮车辆的司机室头罩,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代替玻璃钢,和原头罩相比,满足同样要求下,重量可降低15‑30%,轻量化效果显著;另外,采用创新型金属件内嵌技术,将金属件内嵌在缓冲层中,采用胶结共固化工艺,将金属件与产品一体成型,避免了传统玻璃钢司机室头罩的破坏性内嵌金属件的缺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车辆的车体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悬浮车辆的司机室头罩。
背景技术
磁悬浮车辆的司机室头罩的结构为整体结构,目前,普遍为玻璃钢材质,工艺采用手糊工艺或不饱和树脂真空辅助注入工艺。
但该工艺采用不饱和树脂,产品耐温性较差,热膨胀系数较大,因而导致产品局部尺寸变化较大,且重量偏差不易控制,此外,在工艺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导致较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产生,环境友好性较差,同时玻璃钢材质密度高、强度低,为了保持足够的强度,造成产品厚度大,不利于现有轨道交通行业轻量化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司机室头罩采用玻璃钢材质,产品厚度大,不利于现有轨道交通行业轻量化的要求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复合材料的司机室头罩。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司机室头罩在制作过程中,采用的不饱和树脂真空辅助注入工艺,导致产品局部尺寸变化较大,产品重量偏差不易控制,并且在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导致较多的VOC产生,环境友好性较差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磁悬浮车辆的司机室头罩的制作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磁悬浮车辆的司机室头罩,包括:
头罩本体,具有泡沫夹心层和设置在所述泡沫夹心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主要采用碳纤维预浸料;
金属件,嵌设在所述泡沫夹心层和所述缓冲层内,并具有一端伸出所述头罩本体的外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金属件的嵌入到所述泡沫夹心层和所述缓冲层内的部分,通过胶层分别与所述泡沫夹心层和所述缓冲层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金属件具有通过胶层连接的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横向设置,所述第一部分的一面与泡沫夹心层下表面的缓冲层的内侧通过胶层连接;第二部分竖向设置,一端朝向所述头罩本体的外部伸出,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的上表面通过胶层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位于所述泡沫夹心层的下表面的所述缓冲层的下表面上设置有抗冲击层,所述抗冲击层主要采用碳纤维和芳纶混编预浸料。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抗冲击层的下表面上设置有面层,所述面层采用碳纤维预浸料。
作为优选方案,位于所述泡沫夹心层的上表面的缓冲层的上表面上设置有隔音层,所述隔音层采用隔音阻尼材料。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磁悬浮车辆的司机室头罩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模具内设置第一缓冲层;
在第一缓冲层上嵌入金属件;
对第一缓冲层和金属件进行压固化成型;
在第二模具内设置第二缓冲层,对第二缓冲层进行压固化成型;
在第二缓冲层上的与所述第一缓冲层上的金属件相对的位置处进行打孔;
将泡沫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缓冲层和所述第二缓冲层之间,将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进行合模,然后进行压固化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天仁道和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天仁道和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555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