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舷侧阵声纳综合试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565404.2 | 申请日: | 2020-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380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傅仁琦;林航;侯觉;应晓伟;郝建超;楼万翔;郑震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S7/52 | 分类号: | G01S7/52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陈继亮 |
地址: | 311499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舷侧阵 声纳 综合 试验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舷侧阵声纳综合试验系统,涉及声纳试验技术领域,包括模拟舱段平台和采集测试平台;模拟舱段平台包括设置在其两侧的弧面卷板,两弧面卷板上端通过上顶板相互连接,下端通过下底板相互连接,从而形成潜艇的模拟舱段;采集测试平台包括激振源控制装置、功率放大器、噪声监测和加速度拾取探头、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分析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构建一个能近似模拟舷侧阵声纳实艇安装结构和声场环境的综合试验系统,实现了对舷侧阵声纳阵段及其周边指定部位,多点噪声与振动谱特性的监测和分析,为充分考察舷侧阵声纳阵段减振吸声、隔振降噪等技术措施效果,以及振动噪声背景下舷侧阵声纳阵段探测性能的评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纳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舷侧阵声纳综合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舷侧阵声纳一般是指布置在潜艇左右两舷的低频被动测向、测距声纳,其可以有效弥补艏部声纳探测盲区,改善潜艇全向警戒能力,同时又不会像拖曳阵声纳那样存在布放与回收的限制,而影响本艇机动能力和战术自由度,在当今反潜技术日新月异的复杂战场环境条件下,能够有效提升本艇隐蔽态势下快速探测与定位的能力。
众所周知,舷侧阵声纳在潜艇上的安装位置属于湍流充分发展区,海水流经艏部水平舵后形成较大的涡动,产生流体噪声;本艇内部机械设备、管路的强烈振动激励壳板,以弯曲波形式在壳板内做波导传输,不仅会通过(非)耐压壳、肋、基阵安装结构等传到水听器敏感元件,形成振动的直接传递,还会通过艇壳体的振动在水听器敏感元件周围的流体中激起声波;除此之外,螺旋桨产生的空泡噪声也会通过海水介质传给水听器敏感元件。这些背景干扰噪声会对舷侧阵声纳的探测性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减振降噪能力也成为了评价一部舷侧阵声纳性能优劣的核心指标之一。
传统的舷侧阵声纳试验,往往只限于对水听器单元或局部阵列的自由场性能测量,然而事实上,由于潜艇壳体、声学障板和各类噪声场的综合影响,舷侧阵自由场下的性能与实际装艇后的性能差异巨大,传统的舷侧阵声纳试验技术因无法验证设备的诸如减振降噪等这些核心性能,故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对舷侧阵声纳性能的评定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舷侧阵声纳综合试验系统,能够更接近地模拟舷侧阵声纳在潜艇上的工作环境,更充分地考察舷侧阵声纳在研制试验阶段各项技术措施效果,更准确地评定舷侧阵声纳在未来实艇状态下的战技性能,同时集布阵、激励、监测、采集、分析等功能于一体,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当前对舷侧阵声纳性能的评定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这种舷侧阵声纳综合试验系统,包括模拟舱段平台和采集测试平台;所述模拟舱段平台包括设置在其两侧的弧面卷板,两弧面卷板上端通过上顶板相互连接,下端通过下底板相互连接,从而形成潜艇的模拟舱段,沿两弧面卷板的内侧均匀焊接有若干中空的肋条形成空气隔层,在该肋条上固装有若干激振舱;沿弧面卷板的外侧固定有用于安装舷侧阵声纳阵段的安装导轨;所述采集测试平台包括激振源控制装置、功率放大器、噪声监测和加速度拾取探头、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分析装置,带有功率放大器的激振源控制装置与模拟舱段平台电连接,用于向激振舱发出激振信号,噪声监测和加速度拾取探头设置在模拟舱段平台上,数据分析装置通过数据采集装置与该噪声监测和加速度拾取探头电连接,通过数据采集装置采集噪声监测和加速度拾取探头的数据并传输至数据分析装置,由数据分析装置进行读取解析,从而获取舷侧阵声纳阵段的噪声谱和振动谱特性。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弧面卷板的弧长、厚度与待模拟潜艇相对应;所述安装导轨有两条,按照与待模拟潜艇相对应的间距、位置固装于模拟舱段平台一侧的弧面卷板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顶板上焊接有加强筋,该上顶板上还设有对接法兰,所述下底板底部设置配重槽,从该下底板上表面向上伸出若干支撑柱顶抵于该上顶板的下表面,所述弧面卷板顶部边缘处设有吊装挂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654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硬膜外麻醉机器人用麻醉穿刺针
- 下一篇:一种石英钟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