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背部针刺技能实训仿真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568939.5 | 申请日: | 2020-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7008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樯;靳松;姚斌彬;王巍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蔚来高科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天蔚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 |
主分类号: | G09B9/00 | 分类号: | G09B9/00;G09B23/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背部 针刺 技能 仿真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部针刺技能实训仿真系统。主要包括硅胶皮肤层①、背部取穴定位层②、进针导引腔③、硅胶肌肉④、压力传感器⑤、信号传输电路⑥、传感器定位及电路导引层⑦、集成电路板⑧、主控芯片⑨、无线数据传输模块⑩、下壳体⑪、无线数据接收模块⑫、高清光学摄像头⑬、计算机⑭和显示屏⑮。本实用新型可为针刺练习者提供与真实环境高度仿真的实训条件,为取穴定位准确性和针刺技能正确性的判断提供客观依据,深入进行针刺技能动作评估的标准化研究,创新拓展中医针刺技能实训方法,推动中医针刺技能实训与前沿科技的跨领域融合实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医针刺技能的实训应用领域,尤其涉及基于多维力传感技术、类肤材料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一种背部针刺技能实训仿真系统。
背景技术
针刺,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后来又称“针法”,现代则指使用不同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人体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激发经络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的方法。针刺,其作用实质是通过机械刺激,促进、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机能和自我康复的潜能,使机体从病态向正常生理状态转归,因此具备副作用小、操作灵活、操作工具简单、操作简便、治疗条件不受制约、成本低廉等优势,成为中医治疗中最基础的治疗手段,广泛的应用于多种病症和病状的预防与治疗。
针刺的主要操作步骤为:取穴(选取定位腧穴)、进针、行针、起针。在操作过程中,准确的取穴是针刺治疗的前提条件,进针的角度、方向、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关键环节。针刺腧穴的正确,不仅指在皮肤表面腧穴位置的正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针刺腧穴的治疗作用;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么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的效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掌握针刺技能的核心是准确取穴、适当的手法和对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的控制。
针刺技能的掌握提升以实操训练为主,现阶段针刺实训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自身进行实体训练或者两人一组相互进行实体训练,由于初学者的能力水平所致,在实训中发生错误的概率较高,因此实训时只能在上肢部、下肢部等风险较低的部位进行,而难以在风险较高的头部、胸部和背部进行,导致技能提升有限;同时因为针刺治疗的效果与取穴的准确度和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直接相关,在实训中无法看到或者主观判断相关参数,造成练习者实训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难易客观评判动作对错和针刺效果的优劣。综上所述,传统的针刺实训模式难易适应中医针刺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如何引入高科技手段优化完善现有中医针刺技能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方法,消除缺陷,永葆优势,已成为势在必行的关键课题。
目前,多维力感知技术、类肤材料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有了较成熟的技术基础,广泛的应用于智能机器人、智慧医疗、智能教育和智慧物联等领域,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可实现增强或补充人眼看到的实景情况,模仿真实人体触感效果,虚实结合具象化展现客观难以观察的物体内部情况,综合分析各类参数关联关系,客观评估运动特征和动作特点。
将中医针刺技能实训与多维力感知、类肤材料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进行跨领域融合,是实现中医针刺技能的实训数字化、精准化和标准化的有效途径,是推动传统中医针刺技能练习手段的科技创新,是缩短中医针刺人才培养时间周期的最优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意在围绕背部针刺技能实训要求,综合多维力传感技术、类肤材料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为背部针刺技能实训,提供模仿真实人体触感的背部实训仿真模型,通过嵌入式集成的柔性多维力学传感器实时采集针刺技能的力学信息,通过高清光学摄像头实时捕捉针刺技能的动作信息,通过信号传输电路和主控芯片实现硬件电路的控制和数据的传输,通过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实现取穴的准确度和针刺技能动作优劣的展示评估,为使用者查看、纠正和提高针刺技能的精准度和准确度提供客观依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蔚来高科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天蔚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未经北京蔚来高科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天蔚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689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除尘功能的电子电气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具有临时支撑的探照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