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用新型复合线缆有效
申请号: | 202021578667.7 | 申请日: | 2020-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166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黎欢乐;奚邦斌;张浩;郑庆海;王朝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清市八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0 | 分类号: | H01B7/00;H01B7/02;H01B7/17;H01B7/18;H01B9/00;H01B11/00;H01B13/00;H01B3/30;B60R16/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陈包杰 |
地址: | 325600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新型 复合 线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生产使用更加方便的汽车用新型复合线缆。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绝缘护套以及设置在所述绝缘护套内的信号线、电源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由信号导电排以及覆盖在所述信号导电排两侧的第一绝缘覆膜组成,所述电源线由电源导电排以及覆盖在所述电源导电排两侧的第二绝缘覆膜组成;所述绝缘护套由硬质塑料注塑而成,并且阵列排列有若干信号线安装方孔、电源线安装方孔,若干所述信号线叠加组成多芯信号线组,若干所述电源线叠加组成多芯电源线组,所述多芯信号线组外部设有屏蔽层,所述多芯信号线组、多芯电源线组分别安装于所述绝缘护套的信号线安装方孔、电源线安装方孔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用新型复合线缆。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电气设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越发的频繁,设备中由于信号的传递,传统线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现在汽车上线束的运用更是非常的广泛,线束就相当于车身的神经和血管来传递信号和功率,功率线缆数量不多,信号线缆较为繁多。传统线束的均是将几根同轴导线缠绕在一起组成,由于柔性较大,还需要卡扣、波纹管和支架来约束固定,这样车身的就比较繁杂,重量加重,影响车身性能。且制作线束只能人工完成,生产效率低下,成本高。另外,传统线缆横截面积为圆形,缠绕在一起时会产生空隙,造成线束体积很臃肿以及电气性能人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生产使用更加方便的汽车用新型复合线缆。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绝缘护套以及设置在所述绝缘护套内的信号线、电源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由信号导电排以及覆盖在所述信号导电排两侧的第一绝缘覆膜组成,所述电源线由电源导电排以及覆盖在所述电源导电排两侧的第二绝缘覆膜组成;所述绝缘护套由硬质塑料注塑而成,并且阵列排列有若干信号线安装方孔、电源线安装方孔,若干所述信号线叠加组成多芯信号线组,若干所述电源线叠加组成多芯电源线组,所述多芯信号线组外部设有屏蔽层,所述多芯信号线组、多芯电源线组分别安装于所述绝缘护套的信号线安装方孔、电源线安装方孔内。
所述的汽车用新型复合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护套上还通过大功率铝排安装孔安装有大功率铝排。
所述的汽车用新型复合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芯信号线组外部的屏蔽层由铝箔胶带缠绕而成。
所述的汽车用新型复合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覆膜、第二绝缘覆膜的贴合面设有粘合剂。
一种线缆的生产方法,用于生产上述所述信号线、电源线,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将扁平的导电排水平放置;
步骤2:在所述导电排上下面预粘合绝缘覆膜;
步骤3:通过滚压的方式将所述绝缘覆膜平整的粘贴在所述导电排上下面;
步骤4:在通过滚压的过程中,对所述绝缘覆膜表面进行加温。
所述的线缆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对所述绝缘覆膜表面进行加温的温度范围为75°-85°。
所述的线缆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覆膜的边缘超出所述导电排的边缘,当所述绝缘覆膜与所述导电排粘合后,其两端的边缘相互粘合。
一种线缆的生产设备,用于生产上述所述信号线、电源线,其特征在:至少包括一对前滚轮组和一对后滚轮组,所述前滚轮组、后滚轮组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扁平的导电排以及预粘合在所述导电排上下面的绝缘覆膜从所述前滚轮组中间穿过,所述后滚轮组用于绷紧所述绝缘覆膜。
所述的线缆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滚轮组内设有加热元件。
所述的线缆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滚轮组为二对,且前后水平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清市八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乐清市八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786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