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茶叶提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579792.X | 申请日: | 2020-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309588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马驰;肖静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黎泽洲 |
地址: | 443413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茶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茶叶提香装置,涉及茶叶生产设备领域,它包括提香箱体,在提香箱体上设有罩体,提香箱体的热风腔与进风装置连接,在罩体上还设有排风口,在排风口的位置设有气体匀混腔,在气体匀混腔的内壁设有传感器,所述的传感器包括湿度传感器和气味传感器。通过在排风口附近设置的气体传感器,配合湿度传感器,能够提高提香工序的控制精度。降低对操作人员工作经验的依赖。提高成品茶的品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生产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茶叶提香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茶叶生产多在提香机或提香烘焙机上进行,提香机通常具有封闭的空腔,并内设有加热装置,并通过空气排出提香过程中的水分。现有的加热方式有热风加热和内部加热等方式,其中热风加热具有提香速度快、加热均匀的优势,内部加热具有提香效果好,成茶品质较高的优势。茶叶香气是茶叶的重要品质特征,茶叶的提香工艺是茶叶良好香气形成的关键步骤。目前提香工序的控制,多是通过操作人员的经验加以控制,成品质量难以保证,例如要确保茶叶含水率在5%,是依靠操作人员的手感加以控制。而受到不同茶叶品种、鲜叶嫩度和香型的不同,实现自动控制难度非常大。
现有的茶叶生产是采用的断续式生产方式,设备类似烤箱,一个批次的生产方式导致批量化生产效率较低。现有的茶叶加工采用机械化生产之后,很难保留传统工艺的风味。中国专利文献CN201479841U记载了一种连续化作业茶叶提香机,采用了滚筒的方案。但是该方案会增加碎茶率,而且由于滚筒的结构原因,能耗较高。中国专利文献CN106359685A中记载了一种绿茶提香加工工艺,采用了微波加热方式,进行提香,但是该方案是利用水分子的共振实现加热,对部分香型具有一定破坏效果,使得最终的茶叶成品香型不够饱满,茶叶不耐泡,整体品质下降。中国专利文献CN 104904894 A记载了一种茶叶提香机及茶叶智能化控制提香模式,采用了PLC+PID控制方案,对提香工艺参数进行控制,但是实用新型人发现,该方案的控制精度难以确保,这主要是因为,茶叶中的含水率与空气中的空气湿度的相关性不足,受茶叶原有含水率、茶叶品质和鲜叶嫩度的不同,茶叶中的含水率与空气中的空气湿度之间的关系差异较大,难以用来指导提到提香工艺参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茶叶提香装置,能够实现提香工序的自动化生产,优选的方案中,采用流化床的生产工艺,能够方便的实现连续的自动化生产。能够尽量模拟传统工艺的加工风味,提高茶叶成品品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茶叶提香装置,包括提香箱体,在提香箱体上设有罩体,提香箱体的热风腔与进风装置连接,在罩体上还设有排风口,在排风口的位置设有气体匀混腔,在气体匀混腔的内壁设有传感器,所述的传感器包括湿度传感器和气味传感器。
优选的方案中,排风口设有排风管,气体匀混腔的进口和出口均与排风管连接,气体匀混腔的横截面大于排风管的横截面。
优选的方案中,在罩体的一端设有进料口,另一端设有卸料滑道,提香箱体通过多个弹性元件支承在底座上,在提香箱体底部或两侧设有振动装置。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振动装置的结构为,振动电机至少为两个,振动电机通过振动架与提香箱体连接,振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偏心块连接;
两个偏心块相互靠近,以通过调节两个偏心块的相位控制茶叶的行进距离。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振动装置的结构为,振动电机至少为两个,振动电机通过振动架与提香箱体连接,振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偏心块连接;
其中一个振动电机倾斜安装,以使该振动电机启动后,茶叶从提香箱体的一端运行到另一端。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罩体靠近底部的位置为柔性结构,罩体通过柔性结构与提香箱体连接,以使罩体不会随着提香箱体的振动而振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未经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797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