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区采样的氨逃逸测量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591023.1 | 申请日: | 2020-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015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彪;吴贤豪;梁成思;陈臻;王维平;冯向东;高强生;刘春红;童小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G01N1/24;G01N1/22;G01N1/34;B08B9/032;B01D46/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张羽振 |
地址: | 311121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区 采样 逃逸 测量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区采样的氨逃逸测量系统,包括脱硝净烟气采样支管、颗粒物过滤器、电动阀门、氨分析仪、净烟气采样母管、压缩空气管路和控制系统;若干根脱硝净烟气采样支管等间距分布于SCR系统出口烟道水平截面,每根脱硝净烟气采样支管依次通过颗粒物过滤器和电动阀门连接至氨分析仪,脱硝净烟气采样支管和氨分析仪均连接至净烟气采样母管。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灵活分区阀门来实现氨逃逸全面监测,截面氨逃逸水平代表性强,在较稳定工况下可了解氨逃逸水平,结合NOx在线数据,评估喷氨单元质量流量分配合理性,以及作为脱硝催化剂状况初步评估及催化剂全生命周期预测的重要参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氨逃逸测量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分区采样的氨逃逸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氮氧化物是燃煤机组污染物排放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目前对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治理主要是采用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技术工艺流程:原烟气先在喷氨格栅处与氨气混合后通过SCR反应器,数个均匀布置的喷嘴组成喷氨格栅,每个喷氨支路由对应手动蝶阀来调节喷氨流量大小,反应器内布置两层或三层催化剂,NH3与NOx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其生成对N2和H2O,实现烟气中Ox的脱除。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原烟气中NOx浓度在烟道中的分布均匀性较差,在磨煤机切换过程中以及切换后原烟气NOx在烟道中的分布规律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磨煤机切换或负荷变化后,由于对各喷氨支路的手动蝶阀开度不作调整,导致实际运行中脱硝反应器各区域内喷氨量大小与需要治理的NOx的量不相匹配,进而造成局部氨逃逸过高。运行中氨逃逸量增多、空预器等设备堵塞、风机单耗增大以及机组出力降低等诸多问题将会出现。
目前燃煤机组多采用单点式氨逃逸测量装置,其原理是利用激光的单色性以及对特定气体的吸收特性进行分析。一般设计成探头型的结构,直接安装在烟道上。一般情况下发射接收(R/S)单元安装在烟道一侧(对角安装原位式)或两侧,激光通过发射端窗口进入烟道,被接收端反射或接收后,进入分析仪。发射光通过烟气时对NH3的吸收信息保留在光信号中,即形成吸收光谱,通过对吸收光谱的分析终得到NH3的浓度信号。该方式数据代表性差,仅能代表极小区域氨逃逸情况;颗粒物浓度超过一定值,若激光功率低下,透射率不足,数据值偏低甚至无读数;颗粒物浓度、发射端与接收端偏移都可能造成数据忽高忽低。
传统的氨逃逸测量装置布置于单侧SCR反应器的单侧壁面,深度较浅,且仅为单点数据,影响运行人员对喷氨量与工况匹配程度的判断,以及对下游设备空预器的运行保护。抽取式氨逃逸测量装置抽取某一片特定区域内烟气,直接混合后在线测量,对于传统测量方式而言提高了数据代表性,但无法进一步体现整个截面的氨逃逸情况。
综上所述,为消除上述采用传统氨逃逸测量的弊端,亟需研发一种分区采样的氨逃逸测量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分区采样的氨逃逸测量系统。
这种分区采样的氨逃逸测量系统,包括脱硝净烟气采样支管、颗粒物过滤器、电动阀门、氨分析仪、净烟气采样母管、压缩空气管路和控制系统;若干根脱硝净烟气采样支管等间距分布于SCR系统出口烟道水平截面,每根脱硝净烟气采样支管依次通过颗粒物过滤器和电动阀门连接至氨分析仪,脱硝净烟气采样支管和氨分析仪均连接至净烟气采样母管,颗粒物过滤器与电动阀门之间的管路上连接压缩空气管路,电动阀门连接控制系统。
作为优选:脱硝净烟气采样支管上均匀分布有采样孔,采样孔垂直向上布置。
作为优选:电动阀门为远程控制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910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