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防疫口罩的熔喷布过滤性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594666.1 | 申请日: | 2020-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398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陈燕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燕梅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A61L2/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5152 广东省汕头***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防疫 口罩 熔喷布 过滤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防疫口罩的熔喷布过滤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部和检测部;基础部包括底座、箱柜、柜门、旋转杆和顶盖;箱柜安装在底座的顶部,柜门由旋转杆安装在箱柜的正面上,顶盖安装在箱柜的顶部,顶盖包括挡板、紫外灯管和安装座,挡板设置在安装座的侧壁上,在挡板的侧壁上安装有紫外灯管;检测部包括检测仪、喷管、固定管和粒子计数器;检测仪与粒子计数器与外部电源相连接;由于采用紫外灯管,不仅形成了无菌环境,而且对需要检测的熔喷布先进行了灭菌处理,提高了准确性,采用凹形的喷嘴和凸形的固定管,能更紧密的固定需要进行检测的熔喷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防疫口罩的熔喷布过滤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检测仪,将预配好的NaCl溶液或DEHS/PAO等类似溶液从气溶胶发生器中喷出,经过一个分级器(惯性原理),将不需要的大颗粒收集到收集瓶内,符合要求的气溶胶颗粒从气溶胶发生器喷嘴处喷出进入测试系统。气溶胶发生器发出的气溶胶在到达测试滤料之前需要经过两道处理:通过与加热后的气体混合(对盐雾来讲)产生气溶胶盐颗粒。通过静电中和器将气溶胶所带静电中和掉,此举作用在于减少颗粒损失和静电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气溶胶经过以上两道程序处理后,以一定流速(流量)到达测试滤料表面,开始测试程序,对过滤效率测试而言,测试时间很短暂,仅需几秒时间即可完成对一片滤料的测试。对于加载实验测试实验则相对较长,通过粒子计数器或激光散射光度计对滤料上下游气溶胶数量浓度或质量浓度进行测量,并计算过滤效率,同时通过压差传感器对滤料两侧压降进行监测。测试原理:油雾法:干燥无油压缩空气以一定流量进入气溶胶发生器,产生一定颗粒分布的气溶胶,经级联撞击器筛分,将满足标准要求的粒度分布的颗粒从气溶胶出口排出,进入测试管道。并到达滤料,滤料两侧安装有压差传感器,测试过程中对滤料上游及下游颗粒进行颗粒数目监测;整个测试过程以一定流量或风量进行。盐雾法干燥无油压缩空气以一定流量进入气溶胶发生器,产生一定颗粒分布的气溶胶,经级联撞击器筛分,将满足标准要求的粒度分布的颗粒从气溶胶出口排出,进入测试管道。由于盐雾气溶胶产生带有静电,故需对盐雾气溶胶进行中和处理。且对盐雾气溶胶来讲,需对其进行加热以产生盐颗粒。方法为:将产生满足粒度要求的气溶胶与加热气体混合然后气溶胶中水分被蒸发产生盐颗粒。并到达滤料,滤料两侧安装有压差传感器,测试过程中对滤料上游及下游颗粒进行颗粒数目监测;整个测试过程以一定流量或风量进行。然而检测装置不能保证无菌环境,且熔喷布的夹持机构不够紧密,这些都会对最终结果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防疫口罩的熔喷布过滤性检测装置,旨在解决检测装置不能保证无菌环境,且熔喷布的夹持机构不够紧密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防疫口罩的熔喷布过滤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部和检测部;基础部包括底座、箱柜、柜门、旋转杆和顶盖;
箱柜安装在底座的顶部,柜门由旋转杆安装在箱柜的正面上,顶盖安装在箱柜的顶部,顶盖包括挡板、紫外灯管和安装座,挡板设置在安装座的侧壁上,在挡板的侧壁上安装有紫外灯管;
检测部包括检测仪、喷管、固定管和粒子计数器;检测仪与粒子计数器与外部电源相连接,检测仪包括触屏面板、热敏打印口和导管口,检测仪安装在顶盖的上顶面,触屏面板安装在检测仪的正面,热敏打印口设置在检测仪的上部,导管口位于检测仪上部分的下底面,喷管分为输入端与输出端,输入端与导管口相连接,输出端与输入端螺纹连接,输出端可通过旋转改变与输入端的连接长度,固定管安装在检测仪上顶面的中心位置上,固定管位于导管口的正下方。
更进一步地,紫外灯管有两个,两个紫外灯管对称地设置在挡板的左右两侧壁上。
更进一步地,柜门的正面设置有把手,把手为橡胶材质。
更进一步地,箱柜的边角位置包覆有海绵。
更进一步地,输出端为“凹”字形,固定管为“凸”字形,均为不锈钢材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燕梅,未经陈燕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946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