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集采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21595180.X | 申请日: | 2020-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179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秦如雷;谢文卫;冯起赠;和国磊;陈浩文;许本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21B43/01 | 分类号: | E21B43/01;E21B43/30;E21B43/38;E21B33/0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羡民;雷秋芬 |
地址: | 300300 天津市东丽***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域 天然气 水合物 设备 | ||
一种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一泵多井集采设备,其生产井由多井组构成,在多井组中设置一口主开采井,其余为副开采井;所述主开采井的井口上布置多井井口汇集装置和防喷器,所述防喷器上部连接海上钻井平台设备的隔水管,在所述隔水管内设置电潜泵和气水分离器,通过生产油管将防喷器、电潜泵和气水分离器串联起来,并在气水分离器出口端设置产气管路和产水管路;所述副开采井安装有带防喷功能的采油树,主开采井的多井井口汇集装置通过汇集管路连接副开采井的采油树。本实用新型创新了一泵多井的集采模式,达到了提高天然气水合物采集产能、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天然气水合物集采设备,尤其是一种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一泵多井集采设备。
背景技术
天然气水合物具有能量密度高、规模大、埋藏浅等特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清洁的替代资源。我国从2006年开始就从国家层面推出了很多政策来支持天然气水合物的发展。2006年科技部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将推进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商业试采列入能源发展重大工程,同时《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十三五”时期将实施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程专项,其中一项就是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据公开报道,天然气水合物在我国海域资源量丰富,其开发利用将有利于缓解我国天然气后备资源不足的局面,改变我国能源分布不均的格局,因此,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与利用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现有技术中,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一般采用单井模式进行开采,即在井口上安装采油树、隔水管与防喷器,之后通过防喷器的内部通道向井内下入电泵、气水分离器等设备,根据天然气水合物的物理性质,通过抽水降压法改变其赋存的压力条件,使其气化分解,进行单井开采。由于上述单井开采模式储层覆盖面小,产能低,采集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集采设备,旨在通过创新一泵多井的集采模式,达到提高天然气水合物采集产能、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一泵多井集采设备,其生产井由多井组构成,在多井组中设置一口主开采井,其余为副开采井;所述主开采井的井口上布置多井井口汇集装置和防喷器,所述防喷器上部连接海上钻井平台设备的隔水管,在所述隔水管内设置电潜泵和气水分离器,通过生产油管将防喷器、电潜泵和气水分离器串联起来,并在气水分离器出口端设置产气管路和产水管路;所述副开采井安装有带防喷功能的采油树,主开采井的多井井口汇集装置通过汇集管路连接副开采井的采油树。
上述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一泵多井集采设备,所述多井井口汇集装置设有与副开采井数量一致的井口汇集单元,在每一个井口汇集单元中设有与副开采井汇集管路连接的法兰和开关阀。
上述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一泵多井集采设备,所述电潜泵为变频控制泵,通过钻井平台上变频控制箱来控制其转速和排量。
上述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一泵多井集采设备,所述开关阀为液压控制阀或机械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一泵多井集采设备,它通过多井采集模式在相同时间内增加的储层的产能,并且其多井井口汇集装置为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开采井数量增加或减少汇集单元数量;本实用新型将电潜泵等开采设备置于隔水管内,使多井共用一台电潜泵降压,避免了因某一井筒坍塌造成的埋泵等事故; 本实用新型将多井汇集井口装置安装于防喷器之下,所有开采井的压力可控,另外由于在每一个井口汇集单元中均设置有开关阀,可随时关闭任一副开采井,而不影响其它井的开采进度;本实用新型的隔水管、电潜泵、气水分离器、管路、井口及采油树等均为常规海洋油气装备,可适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总之,通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一泵多井集采设备,创新了一泵多井的集采模式,达到了提高天然气水合物采集产能、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9518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下电子模块
- 下一篇:机壳与磁钢粘合辅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