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持式纱线分线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1599750.2 | 申请日: | 2020-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30379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何新华;徐汕文;蔡先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科力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2J1/18 | 分类号: | D02J1/18 |
代理公司: | 长沙德恒三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29 | 代理人: | 吕春霞 |
地址: | 414000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持 纱线 分线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持式纱线分线器,包括手持柄以及设置于手持柄上的支架,所述支架上固连有分线结构,所述分线结构包括多个分线支架,所述分线支架结构一致,在支架上平行设置,所述支架与所述分线支架通过扭簧进行连接,每个分线支架上均设置有三个过线组件,这三个过线组件等间距设置且位于同一直线上,而所述直线与纱线进给平面之间保持有45~60°的夹角。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分纱效果好,耐磨性佳,使用寿命长,安装操作方便,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产品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持式纱线分线器。
背景技术
纱线是一种纺织品,是用各种纺织纤维加工成一定细度的产品线产品,在纺织技术领域被广泛用于织布、制绳、制线、针织和刺绣等。一般来说,在纱线的生产和加工领域中,经常需要对纱线进行各种处理,为了提高加工效率待处理的纱线都是在一个平面,即多根纱线在一个平面上平行进给,为了提高加工效率,在这种纱线进给方式下,相邻的纱线之间的间距都较小,在进行加工的过程中纱线的行进路线长,处理工序多,容易因为浆液浸渍、静电等各种原因使纱线出现位移的情况,从而很容易使得纱线与纱线之间出现粘并、缠绕等问题,极大的影响纱线的分梳及织造加工,降低了纱线的加工效率。
也有采用分线装置将平行进给的纱线分开的,常用的分线装置主要有丝杆和弹性分隔架,其中,丝杆分线时,丝杆杆体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环形槽,这种结构对丝杆的长度要求较高,并且纱线在环形槽上进给时容易在丝杆槽中跑偏,影响产品质量,并且运行中很难发现;而弹性分隔架利用波浪形槽或者线圈进行过线,纱线在过上述结构时使二根或二根以上的纱线通过时不会相互扭结而发生断纱,纱相互的间距由波浪形槽或者线圈的多少来调节,但是这种结构的弹性分隔架的过线结构在空间中的排列较为错乱,容易产生过线均匀的问题,且在波浪形槽或者线圈之间过线会造成纱线在纱线进给平面上的间距不一致的问题,若分线装置设置的间距较大,同样容易使得纱线与纱线之间出现粘并、缠绕等问题,产生过线干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手持式纱线分线器,以解决上述技术背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手持式纱线分线器,包括手持柄以及设置于手持柄上的支架,所述支架上固连有分线结构,所述分线结构包括多个分线支架,所述分线支架结构一致,在支架上平行设置,所述支架与所述分线支架通过扭簧进行连接,每个分线支架上均设置有三个过线组件,这三个过线组件等间距设置且位于同一直线上,而所述直线与纱线进给平面之间保持有45~60°的夹角。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分线支架上处于中间位置的过线组件设置于纱线进给平面上,且位置相邻的分线支架之间的间距为纱线进给平面上位置相邻的纱线间距的2.5~3.5倍。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过线组件包括一个中间带过线孔的导套和设置在导套后部的导线轮。
更进一步的,所述导套内部嵌装有可替换的导线座,所述导线座为铍铜材料成型制成,通过定位销固定于所述导套中,所述过线孔设置于所述导线座中。
所述过线孔的内侧面为光滑过度弧面,并在过线孔的表面镀铬。
所述导线轮为氧化铝陶瓷导线轮,并在该导线轮的轮面上设置有环形槽作为过线槽。
作为进一步限定,还包括一个放置支架,所述放置支架用于对手持柄或者支架进行位置固定,所述放置支架为一个带万向节的伸缩支架,用以调整手持式纱线分线器在纱线进给平面上的位置并进行固定。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一种手持式纱线分线器结构简单,分纱效果好,可设置于纱线加工工艺中的平行进纱纱线平面的行进路径上,对平面上的多根进给平行纱线进行梳理和分线,位置任意,调节范围更大更方便,可保证纱线的根根分离并进入下一道工序,不易偏移,进而保证纱线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科力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南科力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997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