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污水净化用气浮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605243.5 | 申请日: | 2020-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329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唐贤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路国际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24 | 分类号: | C02F1/24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新致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77 | 代理人: | 周方建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青***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 净化 用气浮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净化用气浮装置,该装置包括气浮池,以及位于气浮池上方的刮渣机,和位于刮渣机末端与气浮池连接的集渣槽;气浮池底部设置有一排曝气组件,所述曝气组件与一曝气机连接用于向气浮池内产生气泡;曝气组件包括曝气管,以及与曝气管同轴设置并包裹在其表面的护管,护管上侧沿轴向开设一条缺口露出所述曝气管上侧,所述曝气管的上下侧对称设置有贯穿的第一曝气孔和第二曝气孔,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曝气管转动使得第一曝气孔和第二曝气孔交替从缺口中露出,本方案可根据处理进程调节气浮装置的气泡大小,以提高气浮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净化用气浮装置。
背景技术
气浮装置是将空气以微小气泡形式通入水中,使微小气泡与水中悬浮的颗粒粘附,形成水-气-颗粒三相混合体系,颗粒粘附上气泡后,密度小于水即上浮水面,形成浮渣层,从水中分离出去。向水中通入空气,产生微细的气泡,使水中的细小悬浮物黏附在空气泡上,随气泡一起上浮到水面,形成浮渣,达到去除水中悬浮物,改善水质的目的。理论上气泡直径越小,数量越多,气浮的效果越好;而水中的无机盐类会加速气泡的破裂和合并,降低气浮效果;投加混凝剂会促进悬浮物凝聚,使其黏附在气泡而上浮;可加入浮选剂使亲水性颗粒表面转化为疏水性物质而黏附在气泡上,随气泡上浮。但在实际使用中并不是气泡越小越好,在选用不同气浮装置时,还应根据水质来选择,例如浮渣颗粒较大的污水,若气泡直径过小,则无法提供足够的上浮力,造成无法粘附颗粒上浮的问题。但是在处理过程中,浮渣会越来越少,其颗粒也越来越小,显然直径过大的气泡上浮效率又会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基于微孔曝气气浮法,提供一种污水净化用气浮装置,可根据处理进程调节气浮装置的气泡大小,以提高气浮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污水净化用气浮装置,该装置包括:
气浮池,以及位于气浮池上方的刮渣机,和位于刮渣机末端与气浮池连接的集渣槽;
所述气浮池底部设置有一排曝气组件,所述曝气组件与一曝气机连接用于向气浮池内产生气泡;
所述曝气组件包括曝气管,以及与曝气管同轴设置并包裹在其表面的护管,所述护管上侧沿轴向开设一条缺口露出所述曝气管上侧,护管与曝气管的接触面之间形成液密封;
所述曝气管的上下侧对称设置有贯穿的第一曝气孔和第二曝气孔,所述第一曝气孔和第二曝气孔均匀分布在曝气管的上侧表面和下侧表面,其中第一曝气孔的孔径大于第二曝气孔的孔径;
所述曝气管一端通过密封轴承与一输气管侧壁连接,其另一端穿过一固定板并与一电机连接,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曝气管转动使得第一曝气孔和第二曝气孔交替从缺口中露出。
和传统的曝气相比,本方案在曝气前期由于沉淀多,且颗粒较大,因此采用第一曝气孔产生气泡,从而提高对大颗粒浮渣的上浮效果,当曝气一段时间后,大颗粒浮渣减少,通过电机调节曝气管,使得第二曝气露出作为产生更小的气泡,从而使得相同面积内气泡数量更多更密集,有利于小颗粒浮渣的快速上浮。
进一步的,所述缺口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0°-180°。
进一步的,所述曝气管末端同轴固定有齿轮,所述齿轮通过链条与所述电机转轴连接;
或,所述曝气管末端轴固定有皮带轮,皮带轮通过皮带与所述电机转轴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输气管和固定板平行设置并固定在气浮池底部,曝气管和护管平行设置在输气管和固定板之间。
进一步的,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曝气孔从缺口中露出,第二曝气孔与曝气管之间形成液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路国际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新路国际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6052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