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边框灯盘灯有效
申请号: | 202021609547.9 | 申请日: | 2020-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6108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林瑞祥;吴云标;叶传豹;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漳州立达信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19/00;F21V17/10;F21V15/01;F21V5/00;F21V23/00;F21Y115/1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李金伟 |
地址: | 363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边框 灯盘灯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边框灯盘灯,包括底盘、光源组件、驱动组件和透光板,光源组件设于底盘内,底盘包括底板以及围设于底板边缘的侧板,侧板远离底板的边缘向外折弯有安装部,安装部包括水平部以及朝向出光方向折弯的折弯部,水平部上朝向出光方向设有第一凸环,第一凸环和折弯部之间设有粘接胶,透光板通过粘接胶粘接于水平部上并与第一凸环的顶部相贴合。透光板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安装部上,此时可以省略铝框,节约了成本;同时在水平部上设置的第一凸环可用于防止粘接胶溢出至透光板的出光面上,保证透光板的出光效果,且由于省略了铝框,使得底盘的出光面可以和透光板的出光面相重合,从而有效保证了灯盘灯的出光效果和出光角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灯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无边框灯盘灯。
背景技术
现有的灯盘灯一般包括底盘、光源组件、驱动组件、透光板和铝框,其中铝框、透光板和底盘的安装方式如图1所示,底盘a和铝框b通过螺丝c固定连接,底盘a将透光板d抵接在铝框b上内,上述安装方式,一方面增加了安装成本,另一方面铝框b会在底盘a的出光口处形成一圈遮光圈,遮光圈一方面使得底盘a上实际出光面积比底盘a上出光口的出光面积小,另一方面限制了底盘a的出光角度,从而导致灯盘灯的出光效果和出光角度相对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边框灯盘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透光板采用铝框的安装方式存在成本高、出光效果和出光角度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无边框灯盘灯,包括底盘、光源组件、驱动组件和透光板,所述光源组件设于所述底盘内,所述底盘包括底板以及围设于所述底板边缘的侧板,所述侧板远离所述底板的边缘向外折弯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包括水平部以及朝向出光方向折弯的折弯部,所述水平部上朝向出光方向设有第一凸环,所述第一凸环和所述折弯部之间设有粘接胶,所述透光板通过所述粘接胶粘接于所述水平部上并与所述第一凸环的顶部相贴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平部上朝向出光方向设有第二凸环,所述第二凸环位于所述第一凸环和所述折弯部之间,所述第二凸环相对所述水平部的凸出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凸环相对所述水平部的凸出高度,所述第一凸环和所述第二凸环之间形成打胶槽,所述第二凸环和所述折弯部之间形成溢胶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弯部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的一端与所述水平部连接,所述第一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之间具有夹角以使所述第二板和所述水平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透光板的边缘插接于所述间隙内并搭接于所述第二板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相垂直,所述第二板与所述水平部相平行,所述透光板搭接于所述第二板的内表面上,或者,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相平行,所述透光板搭接于所述第二板的端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为矩形板,所述侧板设置有四块,相对两所述侧板上设有所述折弯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为矩形板,所述侧板设置有四块,其中三块所述侧板上均设有所述折弯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环的顶部为平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光板为扩散板或棱晶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接胶为透明胶或乳白色胶,所述粘接胶成膏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底盘的外表面,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板、绝缘片和保护罩,所述绝缘片包覆所述驱动板,所述保护罩与所述底盘可拆卸连接并罩住所述驱动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漳州立达信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漳州立达信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6095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立式离心泵
- 下一篇:基坑支撑系统的张弦梁连接节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