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产硅油用冷凝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613034.5 | 申请日: | 202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210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易本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抚州市天和硅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0 | 分类号: | B01D5/00;B01D53/00;B01D46/12;F28D7/02;F28F1/02;F28B1/02;B01J19/00 |
代理公司: | 南昌迈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39 | 代理人: | 莫伟智 |
地址: | 344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硅油 冷凝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产硅油用冷凝装置,包括依次通过管道连通的反应机构、除沫机构、冷凝机构;冷凝机构包括并列向连的冷水罐、换热箱、出水罐,换热箱的下方连通收集罐;换热箱包括箱体,箱体上方设置上弧腔、下方设置下弧腔,箱体的左右侧分别与冷水罐、出水罐相连,冷水罐顶端设有进水管,出水罐底端设有出水管;箱体内上部设有若干组微通道扁管、下部设有若干组换热管,微通道扁管、换热管均为一端与冷水罐相连通、另一端与出水罐相连通,微通道扁管均为倾斜设置,两两微通道扁管之间首尾相应且不相接。本实用新型采用除沫机构与冷凝机构,冷凝机构内设微通道扁管、换热管形成上下分段式地冷凝,提高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硅油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产硅油用冷凝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生产硅油过程中,在缩聚和合成反应时其温度较高,反应溶液容易蒸发,为了避免物料浪费同时防止污染环境,需要对蒸发的气体进行冷凝回收。现有生产硅油用冷凝装置的冷凝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与难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生产硅油用冷凝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生产硅油用冷凝装置,包括依次通过管道连通的反应机构、除沫机构、冷凝机构;冷凝机构包括并列向连的冷水罐、换热箱、出水罐,换热箱的下方连通收集罐;换热箱包括箱体,箱体上方设置上弧腔、下方设置下弧腔,上弧腔、下弧腔分别为上拱、下凸的弧形结构,箱体的左右侧分别与冷水罐、出水罐相连,冷水罐顶端设有进水管,出水罐底端设有出水管;箱体内上部设有若干组微通道扁管、下部设有若干组换热管,微通道扁管、换热管均为一端密封贯穿箱体左侧壁与冷水罐相连通、另一端密封贯穿箱体右侧壁与出水罐相连通,微通道扁管均为倾斜设置,两两微通道扁管之间首尾相应且不相接,各组微通道扁管组成折形分布且两两微通道扁管之间留有空隙。
进一步地,除沫机构包括下斗、若干层上下平行间隔的丝网、上筒,下斗与上筒组成除沫机构容器,丝网安装在上筒内,反应机构的蒸汽出口与下斗的上部连通。
进一步地,丝网为2或3层,且上方的丝网孔径小于下方的。
进一步地,换热管为螺旋管。
进一步地,微通道扁管与垂直面的夹角为10~45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包括:
(1)本实用新型采用除沫机构与冷凝机构,冷凝机构内设微通道扁管、换热管形成上下分段式地冷凝,提高效率。
(2)本实用新型微通道扁管设置为折形分布并采用螺旋管作为换热管,增加了气体与冷却水管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冷凝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换热箱内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示说明:1-反应机构,2-除沫机构,21-下斗,22-丝网,23-上筒,3-冷凝机构,31-冷水罐,32-换热箱,321-上弧腔,322-箱体,323-进气管,324-微通道扁管,325-下弧腔,326-冷凝液出口,327-换热管,33-收集罐,34-出水罐。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抚州市天和硅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抚州市天和硅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6130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产低含氢硅油用反应釜装置
- 下一篇:一种伸缩纸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