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合式接触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1645851.9 | 申请日: | 2020-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4810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朱本涛;卢正竹;江民;齐兴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9/26 | 分类号: | H01H9/26;H03K17/74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解政文 |
地址: | 26611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式 接触器 | ||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混合式接触器,基于电源输入信号控制接触器触点和电子开关设计以实现在非阻性或混合特性负载通电时避免大启动电流对接触器触点的损坏。混合式接触器包括联动的接触器触点和接触器线圈,与接触器触点并联的电子开关电路、以及信号处理电路和接触器线圈控制电路;信号处理电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电源,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充电电容的正极,充电电容的负极接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电源,其另一端分别连接可调电阻的一端和比较器的负极输入端,可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比较器的正极输入端,VCC电源分别连接比较器和第二电容的正极,第二电容的负极接地,比较器的负极接地,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大启动电流监控的混合式接触器,属于电气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伴随国内高速列车的快速建设,动车组各项研究技术得到快速应用,电气设备更为复杂,为满足长期可靠运行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对其相应的供电设备性能、可靠性要求。
现有轨道车辆辅助供电系统的非阻性和混合特性负载多样化较为普遍,在此情况下,接触器作为远程控制类第二电子开关,其承担着针对负载的开关作用。当启动负载时,接触器会承受短时、较大的电流冲击,从而会对接触器的触点造成不可挽回的烧损,直接缩短了接触器的使用寿命。现有接触器因无法应对大启动电流的影响而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进一步加剧接触器的触点烧损,从而对中低压辅助供电系统的安全性产生较大的隐患。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申请。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所述的混合式接触器,其设计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出一种基于电源输入信号控制接触器触点和电子开关的新型接触器设计,以实现在非阻性或混合特性负载通电时避免大启动电流对接触器触点的损坏,实现完全可靠地启动负载。
为实现上述设计目的,所述的混合式接触器,包括联动的接触器触点和接触器线圈。与现有技术的区别之处在于,还包括与接触器触点并联的电子开关电路、以及信号处理电路和接触器线圈控制电路;
所述的信号处理电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电源,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充电电容的正极,充电电容的负极接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电源,其另一端分别连接可调电阻的一端和比较器的负极输入端,可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比较器的正极输入端,VCC电源分别连接比较器和第二电容的正极,第二电容的负极接地,比较器的负极接地,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
所述的电子开关电路,第四电阻一端连接比较器输出端,其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电子开关的控制端和第五电阻的一端,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的正极,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电子开关的输入端;
所述的接触器线圈控制电路,延时电阻和延时电容并联连接,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延时电阻和延时电容的一端,延时电阻和延时电容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控制信号和第二电子开关的控制端;线圈电源连接接触器线圈的输入端,接触器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子开关的输入端,第二电子开关的输出端接地;控制信号与延时电阻和延时电容及第二电子开关的控制端连接点为第二输入端。
进一步地,所述的接触器触点采用三组触点串联的接线结构;电源连接接触器触点的输入端,接触器触点内部的三组触点首尾连接,接触器触点的输出端连接负载。
如上内容,本申请混合式接触器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实现了在非阻性和混合特性负载环境下,避免大启动电流对接触器触点的烧损,延长了接触器的使用寿命,拓宽了接触器的适用范围。
2、能够控制信号端而具备分级操控的能力,应用该混合式接触器的系统具备优良的可扩展性和较高的优先级控制性能。
附图说明
现结合以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6458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