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古建筑门洞结构修复用支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650553.9 | 申请日: | 2020-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6699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佘富强;刘学应;姚剑锋;王义加;王文典;刘乐妍;崔一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
主分类号: | E04G25/00 | 分类号: | E04G25/00;E04G23/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六方于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92 | 代理人: | 施少锋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古建筑 门洞 结构 修复 支撑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古建筑门洞结构修复用支撑装置,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支架,两个连接支架之间可拆卸连接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纵向紧贴于古建筑门洞上,实现了古建筑门洞的支撑。连接支架包括固定装置、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固定装置固定在第一支撑杆上,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连接支架可快速展开,存放时可折叠,节省存储空间的同时增加了连接支架安装的便利性。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转动连接,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抱紧于古建筑门洞下方的脚手架上,两块弧形板转动连接的设计,使抱紧脚手架的操作非常便捷,可自由确定连接支架的安装高度,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通用性大大增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古建筑门洞结构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古建筑门洞结构修复用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物枚不胜举。近年来,随着国家繁荣强盛,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历史古迹的保护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探测技术逐渐成熟,古文物病害病理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古遗址因年代久远,常年经受风吹、日晒、雨淋而产生了不可挽回的病害,诸如酥碱、侵蚀、空洞、开裂等。然而土遗址具有不可再生性,一经破坏就会成为历史,成为人类永久性的损失,所以保护古建筑就需要慎之又慎,决不能仓促而就。尤其是某些古遗址,既不能建馆保护还存在承接游客,这对古文物遗址的损伤不言而喻。对古建筑经常需要修复、翻新。尤其是一些古建筑门洞不适用于现代设备进行修补。
现有技术为了进行对古建筑门洞的修补,通常采用搭建脚手架的方式,施工人员站立在用脚手架搭建的平台上,对古建筑门洞进行修补。但是古建筑门洞历史久远,局部承载能力不足,在修补过程中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很有可能发生门洞垮塌,施工人员的作业时安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了古建筑门洞结构修复用支撑装置,可实现支撑结构完全贴合于门洞上,使得装置与门洞有很大接触面积,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性,而且连接支架可实现装置的快速拆卸与折叠,使得装置的运输便利性与安装快捷性都有很大提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古建筑门洞结构修复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支架,两个连接支架之间可拆卸连接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纵向紧贴于古建筑门洞上,实现了古建筑门洞的支撑。连接支架包括固定装置、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固定装置固定在第一支撑杆上,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连接支架可快速展开,存放时可折叠,节省存储空间的同时增加了连接支架安装的便利性。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转动连接,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抱紧于古建筑门洞下方的脚手架上,两块弧形板转动连接的设计,使抱紧脚手架的操作非常便捷,可自由确定连接支架的安装高度,使得固定装置可快速固定在脚手架的任意位置,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通用性大大增加。本实用新型与脚手架配合使用,安装在脚手架顶部,通过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配合,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便捷性与自由性大大增加。
进一步,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之间通过连接螺栓连接,使得固定装置的安装与拆卸十分的便捷,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便捷性。
进一步,第一弧形板设有第一锁紧耳板,第二弧形板设有第二锁紧耳板,连接螺栓设置于第一锁紧耳板与第二锁紧耳板之间。第一锁紧耳板与第二锁紧耳板的设置使得螺栓上螺母的连接面积大大增加,提升了固定装置的稳定性,也留出了锁紧连接螺栓的空间,使锁紧操作不受限制,提高了固定装置的装拆便捷性。
进一步,连接支架包括第一铰链杆和第二铰链杆,第一支撑杆与第一铰链杆转动连接,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之间通过紧固螺栓连接,第二铰链杆与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通过螺栓固定后,对第二支撑支撑杆增加了一个支撑力,可使连接支架的承载力提高,增强了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未经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6505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顶升装置并联多点同步顶升系统
- 下一篇:一种拉头模限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