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音梁琵琶有效
申请号: | 202021679117.4 | 申请日: | 2020-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342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金海鸥;吴念博;何新喜;朱信智;李碧英;杨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礼乐乐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0D1/04 | 分类号: | G10D1/04;G10D3/02;G10D3/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马明渡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音 琵琶 | ||
一种双音梁琵琶,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的箱体由面板和底板拼合而成,其特征在于:在面板内壁上并列固定设置两根上音梁;在面板内壁上开设横向沟槽和纵向沟槽,而横向沟槽与纵向沟槽相互贯通形成横向音隧和纵向音隧;在面板与底板之间固定设置横音梁,该横音梁与两根上音梁组合将面板内壁对应的空间分割成六个共鸣区域。本方案打破了以往琵琶共鸣箱内部构造传统设计的束缚,大胆提出新的改进设计方案,解决了以往琵琶无法兼顾高、中、低音区同时具备良好共鸣音色和穿透力的问题,使琵琶声音的穿透力(衰减小,传得远)大大增强,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更加淳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国传统弹拨乐器,特别涉及一种双音梁琵琶。
背景技术
琵琶,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或竹等制成,共鸣箱(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琵琶的基本结构是由头部与身部两部分构成,其中,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共鸣箱)、覆手等部分。共鸣箱(音箱)由面板和底板(琵琶背)拼合而成,共鸣箱内的面板内壁上设有八字音梁(二条音梁构成八字),面板与底板之间设有三根音柱,面板上还设有一个出音孔。琵琶由六个相、二十四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小,具有一定穿透力,在平静的空旷地弹奏时,用它演奏重强音时的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
相对于西洋乐器而言,目前琵琶存在的不足是: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有待改进,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另外琴声的穿透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的琵琶共鸣箱无法满足从高音区到低音区之间良好的共鸣振动要求,即不能同时适应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较宽频率变化的共鸣和振动。进一步研究表明共鸣箱中影响共鸣和振动的因素较多,除面板和底板材质和厚薄而外,共鸣箱内部结构和构造影响较大。而现有琵琶的共鸣箱设计不合理,不利于共鸣箱发挥从高音区到低音区之间良好声波共鸣和振动。
有鉴于此,如何对现有琵琶的共鸣箱进行改进,特别是对共鸣箱内部结构和构造进行改进是本实用新型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音梁琵琶,其目的是要解决现有琵琶共鸣箱无法兼顾高、中、低音区同时具备良好共鸣音色和穿透力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音梁琵琶,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的箱体由面板与底板拼合而成,其创新在于:
在所述共鸣箱内设有两根上音梁,上音梁为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上音梁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面板的内壁上,两根上音梁的另一侧相对于底板在共鸣箱内悬空,两根上音梁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看两根上音梁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
在所述共鸣箱的面板内壁上设有第一沟槽,第一沟槽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在所述共鸣箱的面板内壁上设有第二沟槽,第二沟槽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一沟槽与第二沟槽在面板的内壁上交叉布置且相互贯通,其中,第二沟槽位于两根上音梁之间的位置,第二沟槽的长度方向与上音梁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沟槽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上音梁,并在面板的内壁上形成上横向音隧,第二沟槽在面板的内壁上形成上纵向音隧。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 上述方案中,主题为“琵琶”,而创新点集中在琵琶的“共鸣箱”上,所以没有对共鸣箱而外的其它结构和构造进行描述。可以认为本实用新型琵琶中除共鸣箱而外的其它结构采用现有技术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礼乐乐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礼乐乐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6791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