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支撑杆稳定式钢轨磨耗测量尺有效
申请号: | 202021713297.3 | 申请日: | 2020-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856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吴爽;尹华拓;陈剑;徐文田;郭敏;唐文鹏;王睿;陈勇军;曾志平;黄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00 | 分类号: | G01B5/00;B61K9/08 |
代理公司: | 长沙七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4 | 代理人: | 张勇;周晓艳 |
地址: | 3000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撑杆 稳定 钢轨 磨耗 测量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撑杆稳定式钢轨磨耗测量尺,包括固定装置、第一测量装置和第二测量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为半包围结构,钢轨置于固定装置的虎口中,第一测量装置设置在固定装置的上端,用于测量钢轨顶部的磨损量;所述第二测量装置设置在固定装置的侧面,用于测量钢轨侧面的磨损量;所述第一测量装置与第二测量装置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测量装置包括包括测量尺、竖移单元、横移单元和锁定单元;测量尺通过竖移单元与固定装置的安装板连接,竖移单元通过横移单元与测量尺连接;锁定单元安装在测量尺上,通过锁定单元使竖移单元锁定在安装板上。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锁定单元,避免了测量尺读数时因导杆松动而产生误差,提高了测量精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撑杆稳定式钢轨磨耗测量尺。
背景技术
铁路轨道简称路轨、铁轨、轨道等,主要用于铁路上,并与转辙器合作,令火车无需转向便能行走。铁路轨道通常由两条平行的钢轨组成,钢轨固定放在轨枕上,轨枕之下为路碴。由轨撑、扣件、压轨器、道夹板、弹条、铁路道钉等铁路配件紧固。铁路路轨以钢铁制成的路轨,可以比其它物料承受更大的重量。轨枕亦称枕木、灰枕,或路枕,功用是将钢轨的重量及钢轨所受压力分开散布,和保持固定轨距,维持路轨的轨距,并且由原先木枕,改为混凝土枕,随着列车不断的提速,列车钢轨磨耗加快,及时、准确、快速地测量轨道与轮箍接触面的磨耗量,是研究钢轨的磨耗规律、开展正常养修、确保行车安全的需要。
申请号为200720076528.2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铁路钢轨波浪型磨耗测量装置,采用简单的测量机构形成精确测量的装置;并配有与便携计算机的USB接口和控制技术与计算机相连,能及时将测量结果显示在屏幕上,提供测量分析软件,采用高精度传感器。但是这种设备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且不方便携带。
申请号为200620041806.6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铁路钢轨轨头外形磨耗测量装置,通过侧面定位片和下颚面定位片与钢轨轨头横向基准面和下颚面垂向基准面吸合。但是这种固定方式容易造成头重脚轻,测量时,装置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精度。
现有的钢轨磨耗测量仪器在进行测量的时候一般都存在操作不便的问题,需要用手辅助测量尺在钢轨上的固定,由于手不可避免的抖动,导致测量尺滑动,从而使测量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需要多次反复测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急需一种支撑杆稳定式钢轨磨耗测量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杆稳定式钢轨磨耗测量尺,以解决现有的钢轨磨耗测量仪器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存在操作不便,需要用手辅助测量尺在钢轨上的固定,由于手不可避免的抖动,导致测量尺滑动,从而使测量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需要多次反复测量,降低了工作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撑杆稳定式钢轨磨耗测量尺,包括固定装置、第一测量装置和第二测量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为半包围结构,钢轨置于固定装置的虎口中,第一测量装置设置在固定装置的上端,用于测量钢轨顶部的磨损量;所述第二测量装置设置在固定装置的侧面,用于测量钢轨侧面的磨损量;
所述第一测量装置与第二测量装置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测量装置包括包括测量尺、竖移单元、横移单元和锁定单元;测量尺通过竖移单元与固定装置的安装板连接,竖移单元通过横移单元与测量尺连接;锁定单元安装在测量尺上,通过锁定单元使竖移单元锁定在安装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支撑杆、支撑座、安装板和把手;安装板呈U形,支撑座连接在安装板的开口端;支撑杆的一端与支撑座连接,支撑杆的另一端支撑在钢轨轨底的上端;支撑座上具有凹陷部,凹陷部与钢轨轨头的下端相匹配;把手安装在安装板的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竖移单元包括导杆和导槽;导杆与测量尺活动连接;导槽设置在安装板上;导杆和导槽相匹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7132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