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沉头孔加工的反拉铣刀有效
申请号: | 202021715618.3 | 申请日: | 2020-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0470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缪杰杰;何杨;张健;刘建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市亨达机械配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C5/00 | 分类号: | B23C5/00;B23Q3/06 |
代理公司: | 苏州智品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45 | 代理人: | 王利斌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沉头孔 加工 铣刀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沉头孔加工的反拉铣刀,包括刀柄、刀杆、刀头,所述刀杆的右端设置于刀柄的刀柄左端面上,所述刀头设置于刀杆的左端面,所述刀头的下方前侧设有刀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零件仅需一次装夹,用一把反拉铣刀即可使沉头孔加工成型,沉头孔的加工精度高,加工速度快,提高了零件的加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沉头孔加工的反拉铣刀。
背景技术
沉头孔加工,一般是将大孔朝上先加工大孔端,再加工小孔端。受零件结构影响,无法将沉头孔大端朝上加工且需要重新装夹,两把刀加工才能成型,无法一次加工成型,沉头孔的加工时间长,效率低。同时,两次装夹、两把刀加工精度,很难保证所需加工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沉头孔加工的反拉铣刀,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沉头孔加工的反拉铣刀,包括刀柄、刀杆、刀头,所述刀杆的右端设置于刀柄的刀柄左端面上,所述刀头设置于刀杆的左端面,所述刀头的下方前侧设有刀刃。
进一步优选,所述刀柄为圆柱型结构,其右端设有倒角。
进一步优选,所述刀柄左端面为圆型面,其与刀柄的连接面为锥型面,且靠近刀柄左端面处为弧型连接面。
进一步优选,所述刀刃的上端延伸到刀杆的左端,所述刀刃的下端刃尖位置低于刀头的下端点位置。
进一步优选,所述刀杆呈椭圆型柱体结构,所述刀杆的截面积小于刀柄左端面的面积,且偏置于刀柄左端面的下半面呈偏心结构。
进一步优选,所述刀头的宽度等于刀杆截面长轴的尺寸,所述刀头的长度大于刀杆截面短轴的尺寸。
进一步优选,所述刀头的上端和刀杆的上端齐平,所述刀头的下端为圆弧型结构。
进一步优选,所述刀刃为扇型结构,所述刀刃、刀头与刀杆呈L型结构。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沉头孔加工的反拉铣刀,零件仅需一次装夹,用一把反拉铣刀即可使沉头孔加工成型,沉头孔的加工精度高,加工速度快,提高了零件的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用于沉头孔加工的反拉铣刀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用于沉头孔加工的反拉铣刀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
1-刀柄,2-刀柄左端面,3-刀杆,4-刀头,5-刀刃,6-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沉头孔加工的反拉铣刀,包括刀柄1、刀杆3、刀头4,所述刀杆3的右端设置于刀柄1的刀柄左端面2上,所述刀头4设置于刀杆3的左端面,所述刀头4的下方前侧设有刀刃5。
优选的,所述刀柄1为圆柱型结构,其右端设有倒角6,加工方便。
优选的,所述刀柄左端面2为圆型面,其与刀柄1的连接面为锥型面,且靠近刀柄左端面2处为弧型连接面,避免应力集中而产生断裂,提高了反拉铣刀的抗疲劳强度。
优选的,所述刀刃5的上端延伸到刀杆3的左端,所述刀刃5的下端刃尖位置低于刀头4的下端点位置,保证刀刃5的切割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市亨达机械配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吴江市亨达机械配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7156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