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手术缝针有效
申请号: | 202021737636.1 | 申请日: | 2020-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8759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杨金煜;刘光辉;唐明杰;卢岩松;韩秀敏;刘林勋;潘洪帅;赵占学;欧宏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金煜;刘光辉 |
主分类号: | A61B17/06 | 分类号: | A61B17/06;A61B17/062 |
代理公司: | 淄博佳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3 | 代理人: | 孙爱华 |
地址: | 810000 青海***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腹腔镜 手术 缝针 | ||
一种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手术缝针,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针体(2),针体(2)的一端为针尖(1),另一端为针尾(4),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尾(4)的截面为三角形。在本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手术缝针中,将针尾的截面设计为三角形,当持针器夹持处位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处时,针体会因为夹持部位而出现转动,直到顶角与持针器的其中一个夹持面接触,此时底边与持针器的另一个夹持面贴合,并且此时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嵌入夹持面的锯齿槽而实现固定,此时针体不会再次出现转动,以便于医生进行缝合操作。针尾的等腰三角形的两侧底角采用倒圆角处理,有效避免在缝合过程中底角对组织造成切割损伤。
技术领域
一种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手术缝针,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腹腔镜手术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微创方法,是未来手术方法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腹腔镜手术后需要在腹腔镜下缝合组织,应用缝合材料修补或闭合伤口、切口或重新建立通道,使组织靠拢对合,以利于术后愈合,因此术后缝合也是腹腔镜手术的重要步骤。在术后缝合过程中,缝合使用的手术缝针是影响手术缝合效果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手术缝针根据针尖的形状可将手术缝针分为圆针和皮针两种,其中圆针的针尖呈圆锥状,针体呈弧形的圆柱状结构,用于缝合疏松组织,如腹膜、胃肠道及心脏组织;皮针的针尖及针体均为片状结构,用于穿透坚韧组织,如筋膜、皮肤等,其对周围组织损伤大。上述两种手术缝针多用于体外缝合,若在腔镜下使用持针器夹持时容易打滑,针尖的方向不容易控制,不利于缝合,增加了手术操作时间、术中的出血量,这无疑会增加患者的手术风险,因此涉及一种便于持针器夹持,不易打滑的腹腔镜手术用手术缝针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将针尾的截面设计为三角形,有效避免针体在持针器夹持时出现打滑现象,有助于术后缝合的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手术缝针。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手术缝针,包括针体,针体的一端为针尖,另一端为针尾,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尾的截面为三角形。
优选的,所述针尾的截面采用顶角为钝角的等腰三角形。
优选的,所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侧底角采用倒圆角结构。
优选的,所述顶角的角平分线经过针尖。
优选的,在所述针尾处开设有连接缝合线的针孔。
优选的,在所述针尾上固定有缝合线。
优选的,所述针体弯折为圆弧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在本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手术缝针中,将针尾的截面设计为三角形,有效避免针体在持针器夹持时出现打滑现象,有助于术后缝合。
2、针尾的等腰三角形的两侧底角采用倒圆角处理,有效避免在缝合过程中底角对组织造成切割损伤。
3、本手术缝针针尾处截面采用顶角为钝角的等腰三角形,因此当持针器夹持处位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处时,由于底边的长度较长且底角采用倒圆角处理,针体会因为夹持部位而出现转动,直到顶角与持针器的其中一个夹持面接触,此时底边与持针器的另一个夹持面贴合,并且此时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嵌入夹持面的锯齿槽而实现固定,此时针体不会再次出现转动,以便于医生进行缝合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手术缝针结构示意图。
图2为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手术缝针针尾截面图。
图3为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手术缝针使用示意图。
图4为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手术缝针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金煜;刘光辉,未经杨金煜;刘光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7376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压注射器的连接管道的开关
- 下一篇:一种移动节能环保洗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