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低边防反保护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2021750793.6 | 申请日: | 202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2129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唐晔钧;杨鹏翔;周树民;李才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耐世特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11/00 | 分类号: | H02H11/00;H02H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隆天律师事务所 31282 | 代理人: | 潘一诺 |
地址: | 21512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边防 保护 电路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边防反保护电路,低边防反保护电路,包括:防反开关元件,包括第一极、第二极以及第一控制极,所述第一级和第二极分别耦合至电源负极以及电路负载的接地端,所述第一控制极耦合至接地端,所述第一控制极控制所述第一极和第二极之间的联通与断开;主动开关元件,包括第三极、第四极以及第二控制极,所述第三极和第四极分别耦合至所述防反开关元件的第一控制极和所述电源正极,所述第二控制极控制所述第三极和第四极之间的联通与断开;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的两端分别耦合至所述主动开关元件的第二控制极以及所述电源正极,所述控制模块向所述主动开关元件的第二控制极提供控制信号。本实用新型实现低边防反保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保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边防反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当前市面上低边防反保护电路都具有应用限制条件和潜在的应用失效风险。
具体而言,现有的低边防反保护电路如图1所示,存在一些特殊工况无法实现防反保护的缺陷,会造成器件损坏而无法实现反接保护。例如,当首次正向接通(给防反电路后级的滤波大电容充电)后,断开电池连接(充满电的后端滤波大电容储存的电量会持续保持一段时间),反接电池正负并快速接入电路的情况下(其中,外部供电电缆足够粗;反接接入速度足够快;后端有一个大电容;电池需要有足够大的容量及放电能力)将无法实现防反保护。
由此,如何覆盖反接保护的全工况需求,避免在现有反接保护电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防止在工厂生产端出现反接而保护器件烧毁的现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相关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低边防反保护电路,本文描述的技术方案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从而实现低边防反保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低边防反保护电路,包括:
防反开关元件,包括第一极、第二极以及第一控制极,所述第一级和第二极分别耦合至电源负极以及电路负载耦合至接地端的一端,所述第一控制极耦合至接地端,所述第一控制极控制所述第一极和第二极之间的联通与断开;
主动开关元件,包括第三极、第四极以及第二控制极,所述第三极和第四极分别耦合至所述防反开关元件的第一控制极和所述电源正极,所述第二控制极控制所述第三极和第四极之间的联通与断开;
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的两端分别耦合至所述主动开关元件的第二控制极以及所述电源正极,所述控制模块向所述主动开关元件的第二控制极提供控制信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两端分别耦合至所述电源正极以及所述主动开关元件的第四极;
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耦合至所述主动开关元件的第四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耦合至接地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二电阻,所述防反开关元件的第一控制极通过所述第二电阻耦合至接地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驱动开关元件,包括第五极、第六极以及第三控制极,所述第五极和第六极分别耦合至所述主动开关元件的第二控制极和接地端,所述第三控制极控制所述第五极和第六极之间的联通与断开,所述第三控制极控制接受一驱动信号;
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两端分别耦合至所述驱动开关元件的第五极以及所述主动开关元件的第四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开关元件为N型MOS管或NPN型三极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耐世特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未经耐世特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7507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热装置
- 下一篇:一种安装井下排水沟盖板的简易装置